悟因法師講《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下)
‹ 6 › 佛種從緣起



「佛種從緣起」,成佛的種子,從緣而發起。(1)
 
解脫的可能,在於眾生都有成佛的種子。心中有那一顆種子,還要給予它一些緣,即便「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但還是要有日光能量、土壤養分、水分供給等輔助條件,才能萌芽,有所收成。
 
「緣起」是佛教很重要的理論,緣起就是因緣和合。四諦裡的苦諦轉化成修道跟解脫的可能性在哪裡?因為你知道要凝聚更好的因緣。遇到不好的因緣,自己會產生慚愧心,感覺到深深的懺悔,因而變成善的因緣。佛教常說「轉法輪」,「轉」就是轉變、轉換,苦集滅道四諦,是可以轉的。
 
何以人接受教育、接受佛法會改變?因為我們內心不是硬梆梆的鐵板一塊,透過軟硬等不同方法、順逆等不同因緣,可以讓人改變,這就是「轉」!
 

怎麼想 就會怎麼看

當我們談到「佛種從緣起」,要先知道一切法常無自性,隨著心念而流轉。(2)這一念三千,是空性,也因為是空性,可以轉變、可以形塑。因此,也有古德說,這就是成佛的種子。(3) 而若要成佛種子發芽,要依善知識勸發而起的。如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為了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陀說法度眾,是積極創造種下眾生這顆成佛種子,並使之發芽成長的因緣。
 
佛經裡面有個譬喻,一對夫妻看到一個盛滿水的水缸,太太看到水面上竟出現女人倒影,立刻疑心先生偷藏女人,開始罵她先生,先生說:「怎麼有這種事?那我去看一看」,一看卻是男人身影!究竟魚缸是躲了男人還是女人?兩個人爭吵不休,這是愚痴,也是人的心性。(4)
 
怎麼想,就會怎麼看。事相、理論、道理、思想等事理,都是緣起。思想是什麼,看上去就是什麼。但有時候只看表面就下定論,未免言之過早。就像一個壞人,他做了社會不能原諒的事,那時候的他被看作壞人,但他並不是一出生就是個壞人,就始終是壞人呀!
 
「緣」是什麼呢?自己的起心動念,比任何東西都重要。比方從事教育工作、擔任公職、想幫忙別人,是善是惡,要從自己的動機看起。有時候你做善事,幫忙他人,對方是不是一定感謝你?不一定!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自處?只要自認做我該做的,自己了一樁心事,在對方心裡種下一顆種子,這顆種子藏在哪裡不知道,但是有一天會萌芽的,能這樣想,這要「三輪體空」。
 

看到萬物空性 依然盡心盡力去做

三輪體空的「空」,就是我們即使能看到萬事萬物的空性,但還是盡心盡力去做!我有這樣的因緣可以做,就認真做,也在當下得到歡喜。做的過程中我比別人都高興,做完以後,就可以放下了。
 
善根怎麼種的?有時是聽經,有時候是看到不好的因緣,有各種可能讓那顆種子種下。倘若當你有一天想到,悟師父講《法華經》的內容,感到很難忘,這次的講經就成功了。事實上,讓每個人能聽得懂,而且這份善根深種,不斷去發展,這顆善的種子就不只有一顆,隨著它萌芽、茁壯,再添加善緣,就能茁壯成長;「佛種從緣起」即是如此。
 
(1) 《法華義疏》卷4〈方便品 2〉:「『佛種從緣起』者,種子有三:一、以一乘教為種子,故〈譬喻品〉云『斷佛種故』,則是破教也。二、以菩提心為種子,故《華嚴》云『下佛種子於眾生田生正覺牙』。三、以如來藏佛性為種子。今初偈正以菩提心為種子。上明無性,今辨因緣。佛種者,則是無所得菩提心為佛種子也。此菩提心假緣而起,起則發也。」(《大正藏》冊34,第1721 號,頁505 下24- 頁506 上2。)
 
(2) 《廬山天然禪師語錄》卷6:「世間相常住。夫唯諸法無性。所以佛種必藉緣起。若一向那邊。又誰知有與麼事。但末世凡夫智量狹小。知得與麼事。卻又奈一切不何。以此不不推遲八刻。殊不知總非他事。圓覺云。譬如雲駛月運。舟行岸移。楞伽云。諸法無法體。我說唯是心。不見於自心。而起於分別。若能見自本心。滅諸分別。所滅既滅。能滅亦滅。正當是時。如夢被驅而忽覺。還觀所夢心境俱盡。」(《嘉興藏》冊38,第B406 號,頁159 中9-16。)
 
(3) 《法華經演義》卷1:「所以知法常無性。然此無性之法。乃是一切眾生之佛種。而此佛種。須藉因緣得起。如世之穀種。須藉水土因緣。纔得發起。佛種亦然。須藉教行因緣。方能發起也。以由佛種從緣得起。」(《新纂卍續藏》冊33,第625 號,頁97 中23- 下3。)
 
(4) 《雜譬喻經》卷2:「昔有長者子,新迎婦,甚相愛敬。夫語婦言:『卿入厨中取蒲桃酒來共飲之。』婦往開瓮,自見身影在此瓮中,謂更有女人,大恚。還語夫言:『汝自有婦藏著瓮中,復迎我為?』夫自得入厨視之,開瓮見己身影,逆恚其婦,謂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實。有一梵志與此長者子素情親厚,遇與相,見夫婦鬪,問其所由。復往視之,亦見身影,恚恨長者:『自有親厚藏瓮中,而陽共鬪乎?』即便捨去。復有一比丘尼,長者所奉,聞其所諍如是,便往視,瓮中有比丘尼,亦恚捨去。須臾有道人亦往視之,知為是影耳,喟然歎曰:『世人愚惑,以空為實也!』呼婦共入視之。道人曰:『吾當為汝出瓮中人。』取一大石打壞瓮,酒盡,了無所有。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懷慚愧。比丘為說諸要法言,夫婦共得阿惟越致。佛以為喻:『見影鬪者,譬三界人,不識五陰、四大、苦、空、身三毒,生死不絕』。佛說是時,無數千人皆得無身之決也。」(《大正藏》冊4,第205 號,頁509 中29- 下18。)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