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四十特輯(上) -戰後台灣佛教發展: 大專佛學社
深信「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周宣德卅歲後,開始對佛教產生興趣,並皈依三寶,研究佛經。1932年,他有幸聽聞知名佛教改革者太虛的佛法開示。對周宣德來說,釋迦牟尼佛是最令人欽佩的古代人物,而孫中山先生則是最令人欽佩的近代人物。他深深認同孫中山曾說過關於宗教和佛教的言論,並經常引用孫中山所說:「人民不可無宗教之思想,……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維持民族一種最雄大之自然力!」因此,人不能沒有宗教信仰,「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周宣德是國民黨員,也是佛教徒,自認有責任推廣和維護佛教,因此致力於佛教教育,尤其是針對大專學生。長久以來,一般人都誤認佛教是迷信的,因此,他認為讓社會上受過教育的人接觸佛教,來糾正這種偏見,繼而推行佛教復興,是至關重要的。來到台灣後,周宣德皈依智光(1889–1963),並與比他年輕的南亭(1900–1982)密切合作。1952年,周宣德與南亭定期在廣播節目中宣講佛經,這是透過公共媒體傳播信仰的開始。《阿彌陀經》、《永嘉大師證道歌》(1)、《妙慧童女經》(2)、《十善業道經》(3)等,都是最常講授的佛經。(4)
 
周宣德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就他的觀點來看,佛教也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對周宣德來說,正確瞭解佛教,可以消解年輕人思想受到基督教影響的力量(闞正宗2004, I:467),這個觀點在周宣德於1986年所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可以明顯看到。這篇回顧《慧炬》過去24年中對大專學生推廣佛教活動的觀點,闡述了他的努力有三個目標:
1. 為建立青年正確的人生觀,以佛法可以陶鑄高尚的人格,充實德慧俱全。
 
2. 台灣佛教環境女多於男、老多於少、神佛不分、迷信與消極,需要積極糾正。
 
3. 青年以先知先覺的立場來提倡真正的佛教,以使社會安寧、國泰民安、淨化人心。(周宣德 1986, p.3)
 
 

【注釋】
(1)《永嘉大師證道歌》(《大正藏》卷 48,頁 395c–396c),簡稱《證道歌》,唐初天台大師永嘉玄覺(665–713)所作。收錄247 句偈頌,是描述如來禪的早期禪宗著作之一。
 
(2)《妙慧童女經》,又稱《妙慧童女會》或《佛說須摩提菩薩經》(《大正藏》卷 12,頁 76b–78c),是《大寶積經》(Mahāratnakūta Sūtra,《大正藏》卷 11,頁 2b–685a)中的一段經文,由唐朝菩提流志翻譯。內容是佛陀在回答八歲女童妙慧的提問時,描述了四種業和菩薩的德行。在妙慧和文殊菩薩的對談中,她說道,女人之相了不可得,從而除斷女子無法悟道的疑惑。然後她幻化成卅歲男子之身,接受佛陀的授記,在未來證悟成佛。
 
(3)《十善業道經》(《大正藏》卷 15,頁 157c–159b),由初唐時抵達中國的實叉難陀所譯,附有簡短的注釋;它出現在《佛說海龍王經》(《大正藏》卷15,頁 131c–157b)的〈十德六度品〉,共一卷。此經為佛陀開示,解說海龍王的十種善行,藉由切斷十惡的念頭,並透過十種善行以累積福報。
 
(4)《慧炬》第302 期和303 期(1989 年9 月)主要刊登紀念周宣德的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周宣德的兒子、周宣德葬禮的負責小組和釋仁俊所撰寫的文章;以及一篇周宣德本人所寫的傳略。我這一部分的文字都是根據這些資料所寫。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