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一心持名與觀世音 〈普門品〉簡釋

〈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現、尋聲救苦。而「觀世音」的能力,我們凡夫也是有的。本文一方面說明菩薩救度眾生的威神之力,同時也揭示眾生一心稱名、具足「觀世音」的潛力



前言

 
觀世音菩薩在民間的信仰,可以說家家觀世音,不論城市、鄉村、山頂,家家戶戶都供養。不僅台灣如此,中國大陸,乃至東南亞,觀世音菩薩的信仰非常的普遍;也有各種觀音的傳說,如南海觀音、漁籃觀音、馬頭觀音、水月觀音、送子觀音……。觀世音菩薩在民間是相當靈驗的一位「女神」。

有人說觀世音菩薩到底是何方人物?是男是女?是什麼樣的神明?在香光寺供奉的觀世音菩薩,最特殊的是村民不叫觀世音菩薩,而叫「大媽」、「二媽」、「三媽」,也有人說她是妙善公主。可見我們雖然對觀音菩薩信仰非常普遍,非常虔誠,但對菩薩並不了解。我們應對信仰的宗教、菩薩有所認識。誦讀〈普門品〉可以讓我們認識觀世音菩薩。經文中說這位菩薩是有三十二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現、尋聲救苦。然而「觀世音」的能力豈是觀世音菩薩獨有?這能力我們也是有的。本文一方面說明菩薩救度眾生的威神之力,同時也揭示眾生一心稱名、具足「觀世音」的潛力。這是本文的重點。


妙法蓮華經的主旨

 
〈普門品〉是簡稱,全名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之中的第二十五品。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要先掌握《妙法蓮華經》的主旨脈絡。先講妙法蓮華經的主旨。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佛陀晚年所說。佛陀一生所說教法很多,到了晚年,將一代教法融合,揭示了一生說法的宗旨:無論是用什麼言辭、譬喻、法門,最終最根本的目的是要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陀是為此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世間。這是法華經的主旨。

為此,佛陀指出「佛之知見」人人本具,如來的智慧人人具足,人人都能成佛。於是在法華會上為眾弟子授記作佛,也為未來的眾生授記:只要受持法華經,諷誦、書寫乃至一句一偈,例如唸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都能成佛。


釋經題:妙法蓮華經

 
眾生的覺性與佛無二無別,只是我們不敢承擔,便有很多煩惱、痛苦。於是佛陀以「妙法」、「蓮華」說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

「妙法」—微妙的法。妙,是形容法的不可思不可議。中國天台宗智者大師講這「妙」字,講了九十天還沒把「妙」字講完。智者大師是通達三藏、體悟了妙法。這微妙之法是什麼呢?是吾人之心,眾生心。你可曾想過,我的心在哪裡?有人指著胸口說︰心在這裡。這是一丸肉團心。你的人坐在這裡聽講經,心在哪兒?你想著電視節目正精彩,這是你的心嗎?這是妄想心。或者我能「接受領納一切知識者」叫心,是嗎?說不是,你又每天用,時時在用。這就是心不可思議的地方。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此偈說我們的心能造三世一切諸佛。如果把「諸佛」換成菩薩,就變成「若人欲了知,三世諸菩薩」,菩薩是由誰造?是心所造。把「諸佛」換成人,人是由誰造?是心所造。乃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也是心所造。心能造作諸世間,這是心的微妙。

「蓮華」—然而心的微妙還不止這些。佛陀以蓮華來譬喻心的微妙。為什麼用蓮華為譬喻?蓮華種在污泥之中,污泥越爛,蓮華越莊嚴。蓮華出淤泥而不染,如同眾生的心,它靈明的特質,儘管處在生死苦海,卻不曾被染污。它超拔、超然、解脫的一面,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如果你看到了這道理,便知道煩惱生死綁不住你。但為何我們總陷在泥沼中無法自拔?是自己錯用心,以為見聞覺知是心。其實見聞覺知有生滅,是心的機用而已。

「經」—經典,聖人所說之法。經的功用是為我們指點路途,教我們如何在自心找到門路,走向自在解脫。佛陀為什麼能指引我們此路徑?因為這條路是他曾經走過的。佛陀親身證悟體驗,而來告訴我們。經典是聖典,我們要尊敬。
 

釋品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下面介紹〈普門品〉在《妙法蓮華經》中的地位。

《法華經》前半部,佛為一切眾生授記作佛,在後半部是指示修學、走向解脫之道。須向哪裡學?佛陀舉〈妙音菩薩品〉、〈妙莊嚴王本事品〉、〈藥王菩薩本事品〉、〈陀羅尼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些大菩薩的發心、修行都是我們修學的典範。佛陀介紹的幾位菩薩之中,和我們南瞻部洲因緣最深的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專門介紹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修行過程,在很多經典提到,如《華嚴經》、《楞嚴經》、《悲華經》、《大悲心陀羅尼經》。多生多劫以前觀世音生為皇宮的太子,當時寶藏佛出現世間,太子信仰三寶,虔誠廣修供養三個月,寶藏佛問太子有何行願?太子答:「我見世間眾生受諸苦惱,我發願讓苦惱眾生離苦得樂。在受苦時如果持我名號,只要我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我定使一切苦難消除,如果此願不達成,我永遠不成佛。」寶藏佛聽了很感動,便賜名「觀世音」。於是菩薩生生世世修行,尋聲救苦,至今尚未證入佛果。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最初發心及得名的緣由。

「品」—品類。一類一類。將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的事蹟歸為一類。

「普門」—普;普遍。門;通道,通行處。普門就是普遍通達任何的門。

這「門」,真正完全通達、出入自在的只有超越世間的聖人佛菩薩。觀世音菩薩想去地獄度眾生,便自在的出入,不會被地獄黏住,也不會在地獄受苦;在人道度眾生,也不會被人間眾生絆住,能從這門到那門,通達無礙,來去自如。這就是經文說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菩薩能出入各種門,這就是「普門」。

這「門」在我們目前是隨業牽引,入了此門,便黏到那裡,不能自在。有一位太太怨嘆先生愛賭博,賭輸了就說要改,過不了多久又去賭了。便把房子賣了搬到美國。「搬到美國,我還沒找到菜市場,他已經找到賭友了。」相信嗎?這叫感應。賭博的和賭博的才有話說;喝酒的人搬家,不需三兩天,又找到酒伴喝酒,這是眾生的習性。六道眾生也是如此物以類聚。守五戒,具足做人的條件,所以,人和人在一起。瞋恨心重者墮修羅道。造五逆十惡的人,便會去開地獄的門。每一道都有一個界限,一個門檻。在那裡大家都做同類的事,說同類的語言。

觀世音菩薩為何能普門示現?與最初發願有關: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諸位可曾發這樣的願?在香光寺有人去拜拜,我聽他們邊拜邊說:「觀世音菩薩,請您保佑我兒子當兵平安回來,我會殺三牲來答謝。」也有祈求說:「請求菩薩保佑媽媽身體健康,將來殺豬公來答謝。」愛護子女、孝順母親,出發點是正確,可是發願錯誤─造惡業。我希望兒子平安,希望更多的人得平安,不只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菩薩的心是廣大平等、慈悲無害的。可貴的是,菩薩的心,人人都有。為何有聖凡之別呢?在於迷與覺的差別。


譯者︰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陀出生在印度,佛經是梵語,結集時也是用梵文。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還能看到這部經,我們要感謝鳩摩羅什法師翻譯。

「姚秦」是指翻譯的時代,是東晉五胡十六國的秦國。中國有三個秦國,一個是秦始皇的秦國,一個是苻堅的秦國,一個是現在說的姚秦。因為有三個,便在秦上加國主的姓以示分別。這秦國的國主叫姚興,所以稱「姚秦」。

「三藏法師」是說翻譯者的身分。譯者的身分是一位法師,出家人。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這位法師精通經律論三藏,是以三藏修學、弘揚三藏教法的出家人,這位法師名叫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父親是中印度人,母親是龜茲國公主。羅什在皇宮出生。七歲時母親出家,也發心隨母出家修學佛法。他於姚秦弘始三年到中國,姚興迎請羅什至關中翻譯經典,如《法華經》、《金剛經》、《彌陀經》、《維摩經》等,文字都很美,為一般人樂於讀誦。譯者更多的資訊大家可參考高僧傳,或普門品註解本。

在中國譯經史上,玄奘法師和鳩摩羅什都是最偉大的譯經師。怎麼說呢?中國文化接受外來衝擊,能把外國文字翻譯至信達雅,流暢而通達法義,是親身在佛陀教法內體悟,再從中跳出,自然能契入佛陀真理,這是鳩摩羅什偉大的地方。


本品結構與主旨

 
〈普門品〉的經文可分長行與偈頌二部分,這是文體的差別。長行是散文體,偈頌體以五字一偈重覆長行的內容。現在我們解釋長行。
 
在長行裡佛陀答覆二個問題:(一)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二)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

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觀世音」就是本品的核心主旨。「觀」,觀察、觀照。能觀的智慧。「世音」,世間發出的種種聲音。「觀世音」是菩薩名號,也是菩薩修行的法門。

世間的聲音—包括一切喜怒哀樂,我們能體會到的音聲有哪些?嫁娶、升官、名利,這些事會令我們歡喜發笑。生病呻吟,求名求財求地位求不到,我們就憂愁痛苦歎氣。與好朋友、親戚眷屬不能常在一起,這是愛別離的愁歎聲。冤家聚會,就有種種憤怒、憤慨的音聲。這些是我們體會得到的。還有大自然的種種聲音,水災、風災、火災、地震等種種聲音;又非洲離我們很遠,但他們兩三個頭頭聚在一起,調一下石油價格,全世界都緊張,這也是音聲;戰爭、人禍、蝗災,也是音聲。

你若把歡喜的音聲,和你感覺得苦的音聲比較,會發現悲苦愁歎的聲音比較多。這是世間相。是我們能體會的。

世間這一切的聲音,有時候我們聽了有感覺,有時候渺渺茫茫,久了也就麻痺,內心起不了震撼,對我們的作為影響也少。但是觀世音菩薩音感非常好,聽到這些聲音,他感觸很深,就想要用什麼方法、現什麼身去救度,所以叫「觀世音」。

「觀世音」的法門,我們是可以學的。怎麼學習聽世間的聲音呢?就是「反聞聞自性」,回到觸境生心的當下。舉例來說,某人發心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七天七夜,最後一天,功課作完想要睡一下,剛要睡著聽到門「叩」一聲,被吵醒,心裡發火,什麼惡語都出現了。如果你一心念觀世音菩薩,被吵醒時你知道你聽到聲音,這就是反聞聞自性。此時反應的是當下聽到的—啊!是門「叩」一聲。或心生慚愧:怎麼懈怠了?趕快起來用功!或接受事實,這是我憨孫叩門聲,內心充滿慈愛。同一事件,同一個聲音,有不同的解讀、觀察、反應的層次。

修行不是修到聲音都沒有了。是用功轉深時,自然泯除一切人我分別、障礙。
 

正釋經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現在講經文。經文一開頭問第一個問題: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請法的人是無盡意菩薩。無盡意具足禮儀地向佛陀請法。什麼禮儀呢?以下一一解釋。

「爾時」—那個時候,什麼時候呢?就是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至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薩品〉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爾時就是〈妙音菩薩品〉剛講完,將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時。

「無盡意菩薩」—普門品的當機者。無盡意菩薩得名也是有因緣的。他看到無邊的眾生受眾苦逼迫,內心深處生起無量的悲願,願度無盡世界的無盡眾生,所以稱「無盡意」。無盡意菩薩想讓大家了解觀世音菩薩,就把握時機問法,作當機者。

「即從座起」—釋迦牟尼佛講完妙音品時,無盡意就從座位起來。

「偏袒右肩」—這是出家佛子問法所用的儀式。穿袈裟把右邊肩膀露出來。露出右肩是印度的習俗,表示尊重。

「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合掌,雙手合十,為印度人互相見面的禮節。「而作是言」,無盡意向佛合掌,說了下面的話,請佛陀開示觀音菩薩的事蹟。

上面簡短的幾句,顯示身口意三業的行動,「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這是身體的動作。掌握的是時機,「即時」。「合掌向佛」,誠敬一心,是指意業。「而作是言」,發於言辭,口業清淨。這就是三業恭敬請法。印光大師說:「佛法在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受用。

無盡意菩薩請問佛陀:觀世音菩薩是以什麼因緣名為觀世音呢?

無盡意菩薩知道:菩薩的名號與其行願、修行有關。就問菩薩的名號因緣。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是釋迦牟尼佛對無盡意的解答。解答有總答、別答。這幾行是總答,是全品最重要,也是全品的綱要。以下分別解說。

「善男子」—這是指具有菩薩心腸,心地清淨,慈悲莊嚴的男子。佛陀稱無盡意菩薩為善男子,是對菩薩獎勵,稱讚。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這指觀世音菩薩所要救濟的對象。

「若」—假使。

「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形容眾生的眾多,數量很大。

「受諸苦惱」—指無量百千萬億苦惱。

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每一眾生都有無量百千萬億苦惱。

關於苦惱,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我有苦惱嗎?其實,我們是體會得到苦惱的。內心空虛寂寞、困擾、徬徨,對自己的身心,對未來路途都無法把握,雖然目前有得吃、有得穿,內心深處總覺得缺少什麼。就是缺少安全感。如何找到安全感呢?一般世俗就是錢賺多一點,周遭事物讓我好掌控一點。這樣就安心了嗎?伊朗國王巴勒維,他在伊朗投資,在全世界銀行投資,勢力、權勢、名利得到了,仍有失落感。又,兒女後輩是否能給我們安全感呢?大家一定能體會,這是不可能。這就是苦惱。觀世音菩薩是大覺悟者—世間本來就如此。是我們自己放不下,執著、妄想。佛經有個故事形容這種狀況:

某日,有一員外對佣人說:「你到果園去採取水果,成熟的、甜的才採,酸的未成熟的不要採。」佣人說:「怎麼知道甜不甜?」員外說:「你不會試吃看看!」佣人便去採收。挑回來時員外一看,怎麼每顆水果都咬過?佣人說:「你不是叫我試吃嗎?」「摘果實」譬喻人生經歷各種苦果。有智慧的人嘗過世間的苦,就會想盡辦法出離。

縱使不能聞一知十,但聞一知一,略知一二,何需遍嚐眾苦?這就是苦惱的眾生。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眾生在受苦時,聽聞到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一心一意虔誠恭敬的,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為苦難的眾生解除痛苦,苦惱就獲得解除脫困。

這段文有二個要點,第一是一心稱名。其次是感應。

「一心稱名」—這「一心」,是一切佛法最根本、最重要的機轉處。在五濁惡世要走向極樂世界,結縛走向解脫,物染走向清淨,最大用功處在一心。心,在六根接觸六境時生起,若當下一心澄朗照,是即一心。一心當前,功德智慧本自具足。體得一心,寂照同時,於一一法中通行無阻、普門示現。學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就從「一心稱名」開始。這是功夫話。

如何成就一心?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淨念相繼。早也念、晚也念,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念念從心起,念念都清淨,不打妄想,念念不離心,就能逐漸達到一心。

其次說感應,「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這是眾生和菩薩雙方的感應道交。「即時」,隨時隨刻菩薩就去那個地方。

菩薩這種慈悲威神願力,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如同母子倆相遇一般:諸佛菩薩像我們的媽媽,時刻照顧著子女。子女若不聽話、不受教,甘願流浪天涯,做長輩的乾著急也無可奈何。等到有一天,孩子在外頭受苦、碰壁,忽然醒悟想念媽媽,孩子在那頭想,母親在這頭憶念,就像電波,二邊自然感應道交。為什麼一心稱名就能感應呢?古德形容說,菩薩的光明就像太陽一般無私地照耀大地,無處不受日光普照,如果有照耀不到,是自我障蔽,只要眾生接受它,自然與菩薩感應道交。

以上是總答,接下來是分釋觀世音菩薩如何救度眾生?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七種災難,解三毒、應二求。先說救七種災難。

「若有持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七難是:火難、水難、黑風難、刀杖難、羅剎鬼難、杻械枷鎖難、怨賊難。菩薩一一分別解救眾生的災難。假使有人身陷大火,受持觀世音菩薩聖號,火就燒不到他;若被大水漂流,受持觀世音菩薩聖號,他就會漂到淺處;乃至遇到海難、羅剎鬼、囚禁、怨賊等難,受持觀世音菩薩聖號都能幸免於難。

以火災來說。世上每個人都可能碰見,遭遇火災可能傾家蕩產,嚴重可危及人命,大家都很畏懼。碰到時要如何處理?事先要防火,小心火燭。真遇上了怎辦?要守望相助,冷靜處理,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這段文重點在「持」,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牢記不失,念茲在茲,內心安定,火便不能燒到我們。一般人遇到火災心裡憶念的是我的財產要燒光了,趕快衝進去搶救。然而財產是保護不了你的,惟有虔誠念觀世音菩薩,菩薩隨時在身邊護持我們,你自然知道如何處理。我說一個感應:民國十二年,日本大地震,死亡十餘萬人,日本東京淺草地區差不多被燒光了。淺草區有個公園,裡面的池水,都被燒乾了,公園內有一座觀音寺,是日本舊式建築,有三萬多災民聚集在那裡。人在危急的時候,容易引發宗教情緒,大家異口同聲虔誠稱念觀音聖號,結果三萬多人都平安,那古寺至今仍保存作聖跡紀念。

這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靈應。觀世音菩薩的靈驗事蹟很多,有文獻可參考。

接著下文作一小結,「無盡意呀!這都是觀世音菩薩威神誓願慈悲加被的緣故。」「摩訶」翻成中國話是大的意思。「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摩訶菩提薩埵」,就是大菩薩。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這段文是講觀世音菩薩解三毒─淫欲、瞋恚、愚痴。這是我們看得到、體會得到的災難,也是眾生的病相。有病相須把脈看看是什麼病。面對問題,找出根本原因,然後開藥方徹底解決。

如果有眾生對於男女淫欲比較需要,時常於心中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淫欲自然慢慢改除。淫是性生活。有正淫與邪淫。信佛的人,對於不邪淫戒要遵守,夫妻互相尊重,互相忠實是家庭美滿幸福的開始。對後輩也才有交待。一位女居士說:先生從來沒覺得觀世音菩薩莊嚴,那天第一次看到觀音菩薩對他微笑,他便清醒過來,發現是女兒在眼前看他,從此變得中規中矩。這是觀世音菩薩化現在他的女兒身來度化他們。性教育對於青少年的孩子是很重要的。他們在家裡眼睛每天看,耳朵天天聽,你的行為舉止他便照著學,這是很自然的。

佛經說淫欲是火,將來下地獄是抱著銅臺鐵床果報。自已的行為宜守分寸,不怕戒律會綁死人。念觀世音菩薩就像築起防護網,是一種保險、保護,可以逐漸離欲。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什麼是瞋?

生氣懊惱。有些人並不貪心,品行也很端正,也不犯淫欲,就是脾氣特別大,常發無明火。很多人內心明白發瞋心不適合。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因為瞋恚心一起,自己就感受到像火燒一般。你有被瞋火燒灼的經驗嗎?瞋火燃燒時一定要念觀世音菩薩。常常生氣會產生毒氣把體內細胞毒死。《遺教經》說;:若起瞋火,「今世後世人,不憙見」。別人知道你脾氣壞,都不敢惹你。你自然結不到善緣。
瞋恚有二種,第一種順理瞋,就是一般說的有理由生氣。例如自己被侮辱、被毀謗、被破壞,或受到無情的打擊,如前面經文講的刀杖、傷害、無罪犯刑受監,在這種情形下,我有理由生氣。名為順理瞋。第二種非理瞋,沒道理而生氣。刮大風也生氣,天氣冷也生氣,天氣熱也生氣,沒人招惹莫名其妙地就發一頓脾氣。

以前在我們佛學院有個法師,外號叫「羅漢腳」,他的樣子不怎麼引人注目,但是道行非常深。如何深?人家捉弄他,他就迴避。人家不放過追上去,他沒辦法只會說:「你再鬧,我要生氣了!」對方比他還拗,他總不被挑起來。修忍辱行,隻手難相應,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可以離瞋。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愚癡是對事理是非分辨不清楚。在知見、見解上有病。一般說那人憨憨呆呆,是一個大白癡,這是不是愚痴?在佛教說愚癡,縱有知識、大學問、世智辯聰,如果對因果、緣起、善惡、業力、聖凡、來世今生等認識不清楚,也說為愚痴。例如這道水從何處來?從那邊來,經過很多地方,受到很多地理環境氣候的影響,有很多因緣條件在裡面。愚痴的人是把因緣果切斷,只看其中某一段。又,因緣果是無常變化的,有人看自己的兒女就像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夫妻感情也一直在變化;色身也是;或者把孩子附屬於你自己。有知識學問或聰明才智,最怕是看不清世間無常如幻的事實,執著恆常不變、常樂,主控一切像上帝一般,於是痛苦萬千。這就是愚癡、不正見。人與人在一起,先掌握自己。把自己的心掌握好,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佛陀說到此,復又叫聲無盡意呀!觀世音菩薩慈悲威神的力量,能多方的饒益眾生,所以眾生常應心念觀世音菩薩。

此段文之後是觀世音菩薩應二求,設欲求男、求女,要能滿願就要常心念觀世音菩薩,不但得生「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而且其男女都是宿植德本,眾人愛敬。接著佛陀就讚歎稱念觀世音菩薩功德的殊勝。怎麼殊勝呢?假使有一人受持62 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另外一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是二人福,正等無異」。說這兩種受持的福德無二無別?這豈不是太令人驚詫了嗎?道理在哪裡呢?「一心」是關鍵。在受持者「一心」受持,這是最根本的。


普門示現

 
接下來的經文,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身,尋聲救苦,度化眾生。經文以一定型句來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我們希望觀世音菩薩解除災難,要學習觀世音菩薩。

菩薩的慈悲威德,眾生心中也都具足。如能一心稱念,與菩薩感應道交,三毒、七種災難等,如熱水融冰,如日撥雲,無不銷融。
觀世音菩薩是我們的楷範,菩薩的普門示現是可以學習的。普門的另一面是界限分別,區隔、分離、對立。人,因為聰明才智,各行各業分割,同業之間更是敵對、較勁,設定很多的界,有時對立嚴重到如銅牆鐵壁,形如寇讎,誓不兩立。若能穿透這些壁壘,開闊心量相互增益,體會觀音菩薩教化眾生的慈悲願力,不限於某一人、某一地區、某一事件,而是徧及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乃至一切苦難的眾生。我們自己也生出慈悲、願力。每天念,體會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願力,我們的慈悲願力與菩薩慈悲願力相融合,心心相應,就能化解災厄,得到安穩自在。這是學做觀世音。


結勸回向

 
最後要請大家發願。

普門品本來沒有別行本。如今單行本流通很廣。最初流通是有一段因緣:在東晉五胡十六國時,北涼國主沮渠蒙遜病重,醫藥罔效,印度高僧曇無讖(385 年-433 年)正好遊化到中國北涼,說「觀音與此土有緣。」就請王誦念〈普門品〉,病果真痊癒。從此《法華經》就別傳流通普門品單行本。

我個人年輕出家,初出家第一年的母難日,想念母親、家人,心裡難過,便問師父上人:「出家不能奉侍父母,如何報父母恩?」上人取一本〈普門品〉給我,說虔誠地多誦持就知道如何報恩。我便一遍遍地誦持,似懂非懂,但心確實慢慢安頓下來。不管是報父母恩、師長恩、三寶恩、國土恩、眾生恩,〈普門品〉可以指示方法。

我邀請大家聽經後,一起來受持〈普門品〉。如果對文字有困難,可以稱唸「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請大家一心─以最虔誠、最恭敬、最溫柔、最順服、最慈祥的心來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共同發願: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求每一眾生都能化解災厄、離苦得樂,沐浴在觀音菩薩的慈光中,早成佛道!

【編註】
民國69 年12 月,悟因長老尼應嘉義縣佛教會之邀,於嘉義佛教會館講〈普門品〉。講經七天,長達十四小時。本文為該次講稿之摘錄,並經法師修潤。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