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一句彌陀作大舟



觀想在蓮華之上

打佛七用功不只限於口念,而是要讓佛號充偏整個身心世界,才能印入阿賴耶誠心田。因此,在稱念之外,還要藉著觀想來收攝六根。繞佛時觀想自己踏在蓮華上,一步一蓮花;止靜時,觀想自己坐在蓮華上,那花瓣就在座旁,你不可以動得太厲害,把那些花瓣弄壞了!晚上睡覺,就觀想自己躺在蓮華上,然後念佛到入睡,就這樣使身、口、意三業相應,用功才容易得力。

 

一句彌陀生死了

彌陀淨土法門是末法時期最殊勝的法門。佛說末法時期的特色是只談教理,少論行證。所以古來大德一再強調,末法修行不太容易,要證果更是困難。「證」就是以自己的心地行持來驗證彿心,因為「證」的人愈來愈少,因此又提倡「易行道」的彌陀法門——只要一心念佛,便能信願往生,得不退轉,是末法時代的徑中徑又徑。從這句話上我常常迴光返照——念一句阿彌陀佛簡單嗎?佛七已經進入第三天了,簡不簡單?我覺得它非常不容易,為什麼?我坐在後面對大家一起念佛,儘管平日大家研讀很多有關淨士的經典,也會念佛,可是一碰到你長我短,我慢山高、怨僧聚會,內心焦躁,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打不進八識心田,縱使目前克服了腿痛、腰酸,也能克服散亂和昏沉的交戰。但,念一句「阿彌陀佛」容易在哪裡?不容易又在哪裡?更何況臘月三十,生死交關的時候,其難易又可能在哪裡?

 

那為什麼又說修彌陀淨土是「易行道」呢?因為念佛要在調治我們的傲慢、不信賴。所以,古德往往要我們老老實實地念佛,當生可以了生死。但很多人往往不信受彌陀法門的功德,特別是自命為知識分手的人,於是,每在念佛時總安自我批判、懷疑:「我這樣念佛就夠了嗎?」「我念這個有效嗎?」「我的智慧該不只接受阿彌陀佛而已吧!」......行持的當下自己不斷和自己過不去。記得在日本親鸞上人的歎異抄中有一段記載:有一位唯圓房的人,他已年近不惑,一天,他突然對念佛深感迷惑,他自問:「我一向都認真念佛,可是從來沒有湧現過由心的歡喜,令自己手足舞蹈;也沒有急著要去淨土的念頭,這是怎麼一回事?」他將這些問題提出來問親鸞上人。看了這段一記載,個人深深敬佩唯圓房驗證真理的勇氣與決心。
 
他坦誠地提出人性的需求,也是人性的煩惱——這種高興不起來的是什麼?不會想要急著往生淨土的又是什麼?對這個苦惱的娑婆世界,我們住得很習慣,戀戀難捨,不想也不願離閏的又是什麼?阿彌陀佛的淨土再怎麼美好、清淨、莊嚴、安樂,因為我們不想去,甚至害怕去,也從來沒去過,不熟悉,這便是眾生根深蒂固的習性,也是煩惱。住慣了婆婆世界,也堪忍了這個世界、戀舊、愛染、矛盾,生起執著心,不想也不願出離、覺醒、淨化,因此,真正的「不容易」就在這裡。
 
個人曾親近過幾位大德,如廣欽老和尚、道源老和尚、李炳南老居士,他們念佛的成就在於他們深信力行,念念會歸西方淨土;還有以前與我共修過的心西師、陳老居士等,他們十分地信順彌陀的悲願,且此別人發心奉獻自己,每天除了勤奮執作,就是拜佛、念佛。尤其,心西師一心念佛,棲心淨土。她個性爽朗,別人對她惡口,她從來不說一句壞話,不罵人,命終後還燒出了一些舍利子。......我常常想:她到底看到、聽到、體會到什麼,致使她對佛陀的教法那樣地信受奉行。借此返照自己一直絞不過自己的到底又是什麼?我發覺真正不易的是而這個地方。雖然,我們是在念佛,可是,有時也會為自己找藉口,就這樣在無限大與無限小之間矛盾不決。
 
無限大與無限小之間
每個人都在無限大與無限小的矛盾當中過活,尤其是現代人的困擾是處身瞬息萬變的社會,很多人措手不及,無法應付這激烈的爭競,交通資訊發達,空間縮小構成環境的複雜性,時間的逼迫性,人際的壓力,再不就是價值的迷惘,觀念紛雜。因此我們研究佛法,在時間上除要接上佛陀時代,還是考慮印度出中國的社會背景、思想流變,彼此的互動影響,乃至現代的人心需求等等,關懷的層面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無有止境。」有時大家會想:「為什麼要學這些呢?這跟生死有什餒關係?」「我要趕快念佛了生死,生死還沒了,哪有時問學這些?」如今,提供機會,讓你全部放下坐在念佛堂念佛調心時,你是否又能一心一意地念佛?我想這些問題應該不斷的提出來問自己。
 
所以心量本身可以無限擴大,你要學者很慈悲地將所有的東西合攝進來,可是當下也要清楚學這些做什麼。再說有的人慈悲心可以無限地擴大,譬如可以布施,無限地放捨,但是,碰到不喜歡的人,當下那一念煩惱就是過不了關。問你懂不僅?都懂,可是到了抉擇的關鍵,一樣也超過不了關!而且在一生的過程中,學習再學習,奉獻再奉獻,進步再進步,怎麼樣自己都不滿意,其「行陰」的苦,即是處在無限大與無限小之間的游離矛盾,我們的生命不斷地要接受這些衝擊。
 
所以,彌陀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要過十萬億佛土,那有多遠?非常遙遠!很多大德却在「老實念佛」中往生。因此,儘管我們永遠知道阿彌陀佛的手足很長一直在拉拔我們的,但只有親自去驗證,敞開心與佛陀的心相應,你才知道什麼叫「念佛」!
 
飲水冷暖自家知
打佛七,對行者而言是印證這顆心很重要的時刻,如果是腿痛,你也要知道怎麼痛。如果念佛念得散亂或昏沉,更要弄清楚我內心翻騰的是什麼!這些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誰也幫不上忙。記得上「禪林寶訓」時,和大家講到唯識學在印度弘傳時,曾有外道提出問難:能識、所識的識在哪裡?因為無人可以答覆,導致唯識學在印度沉寂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玄奘大師印度取經,大師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麼,「知在哪裡?」
 
能識、所識本身就是對待,如果我能念,阿彌陀佛就是我所念,所以,彌陀法門是只要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走入佛的世界,念念相應念佛,如何相應?我還是要說一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