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師談菩薩戒(一):行菩薩道,發菩提心
5持菩薩戒,保有人身



共業與別業
受持菩薩戒的目的就是令身、口、意清淨,發菩提心,成就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究竟目標。菩薩是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他關心自己的修學,也關心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所以,在修持菩薩戒與菩薩行時,更多要考慮的是這兩者的互動關係。在與人互動之間,要考慮到他人的感覺,具備覺知他人感受的這一份悲憫。
 
我們的世間非常需要這樣的覺知,在你、我之間,有個人別業的差別,也有大家共同的共業,有業就有其影響力,這個就會構成世間共同的氣氛,也稱為「業行」。世間就是如此,佛教也如此看待世間。例如目前的台灣,儘管現在已不是日本人的殖民地,但是早期曾經受到日本的殖民統治,留下來的勢力與影響不會不存在。儘管我看不到我的曾祖父、祖上先人,但是曾祖父、祖上先人的遺風仍在我的家庭氛圍裡面,事實上,他們仍存留著一些影響力,還在影響著後代的我們。
 
那我們自己呢?當我們在持戒,在看菩薩的行持時,就會發現問題與煩惱不是一次就能全部解決的。我這一生有些事情尚未完全成辦,但是我有信心可以先做某一部分,而且我可以在「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時,把這樣的福德因緣,從菩薩道的立場來一步步地完成它。
 
所以,當在談菩薩戒、菩薩行時,我們自己就畫出了一個圖案,時間是一直延續的,你、我之間是共同一體的。我們要以這樣角度,來看這樣的緣起與覺悟眾生,我們其實一直與其他的人與眾生互為因緣。
 
對現時代來說,求智慧、求解脫都是建構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大社會之間的。佛法要在世間弘傳,能夠綿延,正法能夠永續,必須落實在這個層次。不論是出家或在家的關係,或者是在家居士修學以後,他如何落實人際關係、家庭關係等,這些都是要落實於生活之中的。所以,不是只學習理論,而是要知道如何踐行。這樣的菩薩戒、菩薩行就稱為「菩薩道」。
 
保有人身之法──修持五戒、菩薩戒
大家修學菩薩道時,首先要知道如果想保有人身,就一定要受持五戒、菩薩戒。而在修學時,常常要先受持五戒來讓自己繫念在菩提心。
 
何謂「繫念在心」?就是如理地作意。當我們說「念」、「持戒」、「修定」時,這些都是一種「作意」。「作意」即是將心念放在某個對象上,在此所說的「作意」就是將心念維繫在菩提心上,如此你便可以在發覺悟的心、修習善法的心的情況下,一步步地走向佛道。所以,此時確實要去除無明愚痴、要好學、要聽聞佛法,一切都能如理如法,斷煩惱、求解脫、度眾生的發願才有可能實現。
 
所以,修學菩薩道,首先要受菩薩戒,學習布施、持戒與忍辱等波羅蜜,讓自己的身心更加地溫柔、敦厚,能愛人如己,這樣就是站在善法的基礎走向佛道。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