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要發菩提心
禪者的生命風範



從禪修中粹練生命
禪修是我們證得菩提果的一把鑰匙,有了禪修這把鑰匙,我們才能掌握自己,做心的主人,而不至於在修行之道上「失魂落魄」。所以,修行的知見必須要確立,禪修的方法一定要正確,找到那把鑰匙,才能開啟解脫輪迴的因緣。
 
有人剛開始發心修行沒幾年,就生起煩惱來,問:「有修行和沒修行還不都是一樣,人家吃三餐,我們照吃,也還是要洗衣服、洗澡、工作、掃地,我到底比別人多了什麼?」
 
從外相的生活上看來,你與別人並無不同,但有修行不一樣就是不一樣,雖然工作依然,生活依然,但你的菩薩行是生生世世的,就是不一樣,再繼續,再精勤就是不一樣,為什麼?因為有因緣讓我弘法,我便與他人產生聯繫,建立相互的關係,我能跟大眾一起學習,共結法緣是很殊勝且值得慶幸的事情,求之都來不及。
 
就我個人來說,承蒙你們看得起,我才能來這裡出家共修,我真的如此看待。我從未向人家介紹:「這位某某是我的學生。」而是說:「這位是僧寶,是某某法師。」我確實是這樣想的。每個因緣都得來不易,因為我有志同道合的道侶,能走在同一條路上同甘共苦,是非常難得的事,沒有任何人能單獨活在世間。
 
禪修者除了精進於禪修外,還要再經過漫長而久遠的時間來長養福德與智慧,這沒有終止的一天。除了自己獲得覺悟以外,還要覺悟他人,最終覺行圓滿。
 
禪修可豐厚修行的生命故事
我來講一個故事。有一位名作家,文筆非常好,他寫的小說,讀者看了都愛不釋手,而且男女間的深情款款,他都能描繪得入木三分。而他最喜歡寫戰爭場面,讓人看了如臨現場、熱血沸騰。
 
有天,一位禪修者去找這位作家,請他講桃太郎的故事。禪修者說:「小時候最喜歡聽這個故事,我就是聽這個故事長大的。小時候在媽媽的臂彎裡聽媽媽講這個故事,不知不覺地就睡著了,到現在還難忘這樣的感覺。請您講這個故事給我聽。」
 
作家說:「好,但不是今天。」作家認為禪修者是個很有修行的人,他應該把故事稍微組織一下,這樣會更加精彩,於是兩人就約好某個日子來講故事。
 
等到那天時,禪修者說:「不行,我今天不聽。」作家就和禪修者約定明年再說。隔年,禪修者還是不想聽,又再推遲一年。直到第五年,禪修者才願意聽,這時作家終於對他說了這個故事,那內容和他第一年所準備的版本,已經有許多不同之處了。
 
如果以禪修者來說,我們也有屬於修行的故事,但加進了禪修,你修行的內涵已經有所不同,你的故事所呈現出來的已經不同於最初了。就像小時候我們在媽媽的臂彎裡面,聽媽媽說故事,我們就睡著了,她還在繼續說。她在故事中,很自然加進了一些東西,讓故事更精彩。現在我們禪修,學習從觀呼吸來體會身心的實相,隨著你對禪修的深入,你修行生命的故事也將愈來愈有深度,愈來愈豐富,你的修行人生會因此變得更加精彩。
 
禪者的風範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故事,有個年輕人在父親去世後出家了,但家裡剩下媽媽獨自一人,無人照顧她怎麼辦呢?後來他便帶著媽媽一起在佛寺裡修行,並勸導媽媽要用功念佛,跟大眾一起共修。
 
過了幾年,他的媽媽已適應了佛寺裡的生活,也非常用功,他除了照顧媽媽外,便是忙於法務,常常到各地弘法。他的媽媽逐漸年老體衰,不免病苦。有次遠行弘法,媽媽突然因病去世。待他回到寺院時,只見到棺木,因為當時沒有冰櫃可以冷凍,所以法師們只好先將遺體封棺。
 
他撫觸棺木,在心裡默默地對媽媽說:「娘!我回來了。」
 
接著說:「孩子!你回來了,娘很高興。」
 
然後,轉個身向所有的法師說:「安葬,啟程。」
 
這個故事說到修行人一方面用功、弘法,一方面照顧母親,也告訴我們修行人如何不違背初衷與擔負起世間的責任,這叫做禪者的風範。禪修者在世間會遇到許多的因緣與境界,但是他永遠要回到當下去面對與承擔。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