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如何修空觀(上)

(編者按)本文是泰國籍法燈法師( PHRAMAHA PRATEEP UT.JAMAPANYO )為香光尼眾佛學院學僧開示的部分內容,法師曾修學於佛使尊者解脫自在園七、八年,精通巴利語文及佛教究竟空、無我的真理。法師此次開示即針對「如何在生活中修空觀 」 及「如何掌握我與無我的關係」二個主題,作深入淺出的解說。從中可以瞭解佛陀教法的精髓,特刊出以饗讀者。



一、如何在生活中中修空觀?

物質空與心空

佛陀說:「別禮敬我,但禮敬法;別相信我,但相信法;別皈依我,但皈依法。」在南傳三藏經典裡,法有八萬四千個名字,「空」可以涵蓋一切名字,「空」是佛教的心鑰,它存在每個地方。佛陀發現它,並宣揚公布出來,佛陀說:「我所宣說的全部都與『 空』 有關」。有人曾問佛陀:「您怎樣安住?」佛陀說:「我安住在 『 空 』 中」。
 
 
要瞭解「空」就得把本來認為有個「自我」的感覺反過來,就是空掉「自我」,讓我們的心安住在「空」中。
 
 
一般人不知如何學「空」,以為「空」是什麼都沒有。「空」有二個層次:第一是什麼都沒有,譬如我們的口袋空了,就是袋中沒有東西,這種「空」我們稱為「物質空」,以眼睛判斷,把東西拆開或毀滅時就是空了,一般人理解的就是這種「空」。第二是「心空」,這種「空」要用心裡的眼睛慧眼來看,空掉自己的身體、自我,甚至一切。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時不會動亂,看清楚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執著,我們的心就能放下諸行,永遠在平常心中。
 
 
身、心皆安住在「空」中
 
現在讓我們來觀察「空」。人能生存是因時常安住在「空」中,但我們不知道「空」,就像我們吃飽之後,還不知道這些食物叫什麼名字。假如沒有「空」的地方,身體就不知道要住在那裡,甚至一切東西也沒有安住的地方,所以「空」接受一切並讓一切得以安住。
 
 
看看這身體如何生活在「空」中?假如母親的肚子不空,我們就不知要住那裡;整個身體若不空,不能容納各種器官;血管必須是空的,血液才能循環;鼻子必須有空間才能呼吸,不然立刻就會死亡;耳朵也要有空間,否則就聽不到聲音;如果肚子不空,食物吃進去要放在那裡?這教室若不空,我們就不可能在這裡座談了;馬路如果不空,我們也不能開車到這裡來;煮飯的鍋必須空,我們才能煮飯;假如水不空的話,我們無法將它喝進嘴裡,也不能拿來沖涼;假如食物不空,我們不能咬碎吞進肚子裡,所以我們的身體時常安住於「空」中。
 
 
生命可以生存下去,是因我們的心安住在「空」中有人以為內心永遠有煩惱,所以他不認為心安住在「空」中。另外也有人認為心本來就安住在「空」中,煩惱只是偶爾生起,擾亂我們的心罷了。其實我們的心原本就已經「空」,但由於我們產生各種煩惱,心就不再「空」了。
 
 
大家看看自己的心,現在有沒有嫉妒別人,喜歡或討厭某種東西?目前的心是不是中性的?舉例來說,假如現在突然有個人跑進來,用粗戾的語言責罵我們,若有人具足智慧保護心,心就能安住在本來的「空」中,若有人對那人生起瞋心,他的心就不「空」了。這股情緒可能持續一、二年,雖不常生起,但當缺乏智慧或失去正念時,瞋恨又再生起,心仍然在苦惱中,這是自己可以證明的。
 
 
修行空觀秘訣—別聽信別人
 
修行時要結合戒、定、慧,心才可能「空」,缺少任何一個是不可能的。小心謹慎就是戒,專注就是定,觀察思惟就是智慧。如現在大家很謹慎地聽,這就是戒律;很細心、專注地聽,就是有定力;聽時觀察、思考它,就是有智慧,如此我們的心當下就「空」了。假如們沒有修行戒、定、慧,心就不「空」,愈聽就愈亂,愈聽就愈不懂。
 
 
修行空觀的秘訣別聽信別人,心自然就會常在「空」中。但假如認為什麼都不聽,就會生起頑空,這是會出問題的。我們必須遵守這社會上所制定的許多規律,假如不隨著去做,心會因此混亂,如泰國比丘來到台灣,若不聽從這裡的規矩,相信會產生很多問題,心就無法「空」了。
 
 
佛陀在噶拉瑪經裡有十種教導,它說明當我們聽到任何一種說法時應該持有的態度。這部經是為那時印度的某個種族而說的,他們住在噶拉瑪村,每個宗教導師都會經過這地方,而他們都很堅持自己說的才究竟,別人的不究竟,噶拉瑪人就很迷惑,不知要相信誰,所以佛陀就跟他們宣說噶拉瑪經:
 
 
(一)不可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可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可因為傳聞就信以為真。
(四)不可因為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五)不可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六)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七)不可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測就信以為真。
(八)不可因為符合自己的預設、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可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可因為他是導師,就信以為真。
 
總結:不可聽信別人,但要聽信自然定律、因緣法則無常、苦、無我。
 
 
經典不是不可相信,而是我們要在學習後去修行,看看是不是可以止息煩惱。假如可以止息煩惱,它就可以相信,假如不能止息煩惱,就不要去管它,因這部經會使我們更加迷惑。
 
 
為什麼說不要聽信別人?因他們所說的並不真實,都是假名、假有。且看看達摩祖師如何宣揚空,他閉關在山洞裡九年,什麼都不說。慧可向他求法不得,最後砍掉手臂表示虔誠求法的信心,他告訴達摩祖師:「我心不安,請求師父幫助。」達摩就說:「你把心拿出來,我幫你安。」慧可當下就開悟了。因為心本來就是「空」的,是我們組合、造作出來的,我們相信外在的語言,心才會很迷惑。
 
 
舉例來說,有些人說鹽是鹹的,我們必須去吃鹽,真正感覺是鹹的之後才相信它。這樣我們就不是相信那個說的人,而是我們相信鹽裡面所具足的鹹味,同時這種鹹味很難解釋給別人知道,誰吃到鹽,他就感覺到鹹,大家都有同樣的感覺。我們的心會混亂,是否因相信別人,忘掉無常、無我,而製造出很多問題,你們應該自己去觀察。
 
 
在禪宗裡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小姐和某某男士發生關係而懷孕了,父親問她那孩子是誰的,她說是師父的,父親非常生氣,帶很多人到寺廟去咒罵、誹謗。師父不為自己辯護,只說一句話:「他們這樣說的,是嗎?」他的心不再起造作,因他不相信別人說的話,而使心時常在「空」中。直到這位小姐生下孩子,父親把孩子帶到寺院丟給師父,他憤怒地說:「你使他生下來,你就抱去養! ‧ 」師父仍然說:「他們這樣說的,是嗎?」就把孩子收下扶養。而那小姐因造惡,心常苦惱,最後受不了內心的折磨,向父親坦承那孩子是跟某位男士生的。她的父親大吃一驚問:「為什麼你要說是師父的?」小姐回答:「因為我害怕父親會殺死那個人,那我就變成寡婦了,我相信父親最尊敬師父,不敢殺死師父,所以我便說是師父的。」這父親到寺院跟師父道歉,師父仍然只說那句話:「他們這樣說的,是嗎?」
 
 
這是很特別的修行法,它使我們接觸一切事物,而心卻在「空」中。
 
 
不是什麼,不成為什麼
 
佛陀如何安住在「空」中?有個婆羅門問佛陀:「你是不是天神?」佛陀回答說:「我不是,也不成為天神」;「你是不是人類?」佛陀說:「我不是,也不成為人類」;「你是不是梵天神?」佛陀回答:「我不是,也不成為梵天神」;「你是不是乞丐?」佛陀說:「我不是,也不成為乞丐」。婆羅門迷惑地站著反問佛陀:「你到底是什麼啊?」佛陀說:「婆羅門!我不是什麼,也不成為什麼。」
 
 
那就是一個清淨的「空心」,只做好自己的責任而已。佛陀一生都在盡社會的責任,到處度化眾生,不要求任何回報;他修行以盡身體的責任,如必須要吃飯、沖涼、洗澡、大小便;他宣揚佛法以盡嘴巴的責任;而於菩提樹下成道時,佛陀的內心已經「空」了,完全結束內心的責任。佛陀常說:「不成為什麼,不是什麼」,因為在空性裡我們不可能成為什麼,沒有實體,那就是本來的心。
 
 
有個婆羅門名叫莫格納,他非常怕死,前來問佛陀「要怎樣脫離死?要怎麼超越死?」佛陀說:「莫格納!你必須要有智慧,看到一切是空的,除掉內心『我是這樣 』 、『 我成為這樣 』 的感覺,就可超越死了,死神不會找到這些看到世間 『 空 』 的人。」莫格納當下看到法的真象,心就「空」了,解脫成為阿羅漢。
 
 
「空心」就是一顆「不成為什麼、不是什麼」的心,但外在還是隨緣,以便在社會上做好責任。當佛陀進入這個真理之後,佛陀跟誰生活在一起都沒有問題,甚至有些時候吃三個月的馬麥,有時吃剩下的食物,但他「不成為什麼,不是什麼」,心常在空性中,佛陀就曾說:「阿羅漢的境界沒有高也沒有低,全是一片清淨,他的內心已不再攀緣、造作,因為已空掉一切了。」
 
 
舉例來說,身體是中立的,要這身體是什麼或成為什麼是不可能的。現在我們正專注地聽,不感覺我是什麼、我將成為什麼。等一下媽媽來找我們,我們就成為孩子;哥哥、姊姊來找,我們就成為弟弟、妹妹;老師來找,我們就成為學生,學生來找,我們就成為老師。實際上,我們「不是什麼、也不成為什麼」。所以心必須安住在其上,這就是阿羅漢的心空心。
 
 
有些人嘴巴受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但內心卻不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有些人希望死了以後到極樂世界去?我問各位,如果現在你們沒有跟阿彌陀佛住在一起,死了之後,阿彌陀佛如何接受你們?假如現在我們跟阿彌陀佛住在一起,死了我們就可和阿彌陀佛住在一起。所以不論我們做什麼都好,要有一個感覺我不是什麼,也不成為什麼,只是做好責任,以「空心」承擔一切責任,心就不會再掛念、緊張或憂悲苦惱了。所以把「不成為什麼」掛在心中,去那裡都會跟阿彌陀佛在一起 。《下期待續》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