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味:善根栽培
意向是內外溝通的橋樑

漸進式的修煉分三個階段:善性的培養、定力的修習、智慧的增長。 只要行為品德與戒律相應,便能鍛鍊心靈,在善德根性扎穩之後,大道的不同階段,便自然會按著心靈提昇的法則漸次出現,直至最後達到安然自在的解脫。



意向或思心所(cetanā)是使尸羅的兩個層面相接,讓外在的行為與內在的清淨互通的媒介橋樑。意向是一種精神因素,泛存於每一個體驗和下意識的行為之中。這種因素令我們的經歷變得目的化(即朝向某目標而前進),因為它的特有功能會帶領其他相關的因素,去達到某特定的目標。佛陀說,其實所有的業(kamma)本質上就是意向,終究來說,行為本身都只是意向通過身體、語言、心念三個渠道所顯現出來的表象。正如佛所說:「比丘們,我稱『行』為意向。一個人立定意向後,才會經由身體、語言和心念起行造業。」
 
哪種行為屬於哪一類別,是由意向決定的,而行為也是因此才有道德上的意義。但由於意向在每一刻的意識之中都存在,因此,它在本性上並沒有道德、不道德的分別。意向的道德素質來自另一些被稱為根性(mūla)的心理因素,而意向力就是這些因素在某些活動經驗之下所產生起來的。這些根性從道德的意義上可分為兩類:不善的(akusala)和善的(kusala)。所謂不善就是指貪、瞋、癡;善的就是不貪、不瞋、不癡。但善根不單只是沒有染污的存在,它更象徵著布施、慈愛和智慧等圓滿和正面的因素。
 
當我們的意向被貪、瞋、癡等不善根驅使時,它就會從身體和語言表現出來,形成惡的業行,如殺、盜、淫、妄語、毀謗、惡口、綺語等。就這樣,我們內在精神世界的污染,就會延伸到外界的時空而愈加污暗。雖然這種意向上污染的動力很強,但未嘗是不可逆轉的。善的意向可以取代惡的意向,繼而將心態從基本上整個翻轉過來。
 
要重新導引意向,首先就要肯主動依循正規的行為——真正願意地「去惡從善」。這樣一來,當蠢蠢欲動的惡念意向被抑制時,甚至惡念意向被我們立志要身口兩方都向善的願力取代時,一個逆轉的過程便開始啟動了。當這個過程能夠持續,它必然會對我們性格上的道德傾向產生深遠的改變。原因就是意向念力所發動的行為,不單只影響當時的行為動作,它更會回應到最初產生意向力的意識之流,使它再往原先想法的方向走。——惡的意向走往道德的墮落;善的意向走往道德的淨化。每次當惡的意念被善的意念取代時,向善的意志力將因此而隨之增強。
 
善與惡並不同時生起
 
每一個因素取代的過程,都有賴於一個基本原則——沒有任何一刻經驗是可以同時容納相互牴觸的心靈素質,而轉化也是因應相關根性的效能而完成的。正如惡意會相應貪瞋癡等不善根而生起;善意也會引出與其相應的善根——不貪、不瞋、不癡。既然相悖的素質不可能共存,那麼,當善意取代惡意,也就是不善根被轉為善根了。如果這類善的意向不斷湧現,善根便會讓它所代表的素質——如布施、慈愛和智慧——逐漸薰染思想之流。久而久之,這些素質所聚積的力量,便會成為性格上慣常的主要素養,漸漸將傾向惡的心態掩蓋。就這樣,經常能夠在不同的情況下,反覆進行善根鍛鍊的話,性格上的轉化便會自然形成。在道德的範疇上,便能從最初容易受惑;漸而變得清淨無染;甚至遠離惡念心魔的引誘。
 
意向雖然是作出改變的重要工具,但意志願力本身往往都是動搖而不穩定的,它需要有專門的引導,來引領它去實踐和達成善行。從佛教的觀點來說,一般所謂的「好心好意」根本完全不足夠——只要這位具備思考能力的人,一天仍是被癡想無明所矇蔽,那麼,「好心造壞事」的可能性就一天存在。這類情況屢見不鮮,那些對道德只有一知半解的人身上更是隨時發生。依佛法而言,善意必定要化為行動來實踐,一定要以一些正確行為的特定原則為規範。這些原則雖然在實踐時有其彈性,卻不需要歷史文化或現存的價值觀作為依據,因為這些原則本身,有其來自宇宙因果法則的確定性,更是出離生死輪轉與度脫苦惱之道上,永恆受用的修行法。
 
以正語、正業、正命為導引
 
為了引導「意向」往善的方向走,佛陀明確清晰地開示了道德實踐修行所需的因素,確保行者在正覺道上的進展。這些因素蘊藏在八正道中那三個含有良善德行的項目:正語、正業、正命。正語就是,避免說任何會產生傷害的話語——不妄語、不毀謗、不惡口和不綺語。持守正語的人要時刻真誠,說的話盡是溫柔、有意義和導致和平的。正業就是,通過不殺、不盜、不淫來禁止身體上的惡行,而這裡所說的不淫,是指出家僧眾要守持獨身;在家眾則是不犯邪淫不法的性行為,或建立不合法的性關係。發願修持正業者的行為必須常懷悲心、忠誠與清淨。正命則要求行者,不做任何傷害眾生或導致眾生苦惱的交易和勾當,例如進行肉食、奴隸、軍火、毒物,以及酒精毒品等的買賣。一個崇高的行者會避免這些有害的交易活動,而以和平正直的事業謀生。
 
潛藏在八正道之中的因素,在抑制人們心中低劣及具破壞性的念頭發動的同時,更可以促進高尚清淨的情操與表現。雖然往往為了方便說明所要摒除的各類行為,時常會以負面的詞義來表達,但這些行為上的指引,能夠引發健康的心態,繼而表現為利益大眾的品德行為,全部都會產生積極正面的效用。如果就強烈的方面來說,這些修煉的準則更會潛入心識的深處,消減傾惡的意向力,重新引導意向往善的方向走。如果就廣泛的方面來說,它們則可直達人們在社會上生存的一切活動,對競爭、剝削、執著、暴力、戰爭等浪潮生起阻擋的作用。
 
在心理的層面而言,它們可以帶給人們精神上的健康;從社會的角度而論,它們則能夠促進和諧;而在心靈的層次上,它們更是在解脫道上繼續邁進的必要基礎。如果能夠持續實踐這種修習,一切從貪瞋癡所生起的心態,便都會受到檢肅,而不貪、不瞋、不癡的行為,便會隨之而增長,讓我們得以過著布施、慈愛和智慧的生活。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