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
誰是僧團的領導者?



楔子

佛陀建僧以「正法久住」為主要任務,佛教的弘傳除需在法的精進修持、驗證外,更需有具體事務的運作,這也是僧團必須具備的兩項功能。

 

就我們所能了解的,每一個團體都會有領航者,也都需要有領導者,而且領導者在團體興衰與使命的完成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自然僧團也不例外。那麼,在清淨、和合僧團中,誰是僧團的領導者?這實是一個耐人尋思的課題,且讓我們從佛世僧團的典故中,共同來探討,尋找答案!

 

(一)沓婆摩羅子的心願——僧團以「羯摩」成就僧事

天剛矇亮,氤嵐靜靜散去,耆闍崛山屹立在群山之間,沓婆摩羅子懷著清新喜悅的心情,來到佛陀的座前:「佛陀,我希望領為大眾僧分配臥具,安排應供次序的工作。」

 

「沓婆摩羅子,你發心要為大眾僧服務,這是難得的!不過你也需要白二羯摩,問問大家好不好?」

 

在僧團裡,「羯摩」指的是會議,佛陀希望沓婆摩羅子白二羯摩,是要他在僧團聚會時,向大家說明並徵得大家的同意。

 

於是,佛陀召集了大眾僧。沓婆摩羅子向大眾僧說:「大德比丘,我希望擔任為大家分配臥具,安排應供次序的工作,這樣好嗎?」沒有人提出反對的聲音,沓婆摩羅子的願望圓滿成就了。註一

 

(二)助僧長養梵行的人——僧團中「領眾」的真義

弟子當中,舍利弗和目犍連很早就證得阿羅漢,他們不忍見到佛陀的辛勞,時常熱心代佛說法,四處奔走,引導後學,逐漸地他們受到丘比們的尊敬、愛戴,許多新學比丘也前來依止他們。

 

結夏安居才剛圓滿,一個炎熱午後,僧寮外面傳來一陣陣嘈雜、呼叫的聲音,阿難前來稟告佛陀:「是舍利弗、目犍連領著五百位新學比丘來了!」

 

「結夏安居雖然已經結束,大家還是要繼續用功,怎麼就躁動起來了?請那群嘈雜的比丘不要在這裡吵,趕快回去吧!」佛陀疲累的說。

 

門外,舍利弗、目犍連依照佛陀的指示,正領著五百比丘準備離開......

 

「慢點兒,這些都是新學的比丘,還是讓我和他們說說話,堅定大家向學的道心吧!」佛陀還是忍不住關心起來,雖然他曾說過:「舍利弗能以正見引導人建立梵行,猶如生育我們的母親一般;目犍連能安頓行者的身心,長養梵行,好像養育我們的母親一樣;他們都應受到恭敬禮拜!」註二

 

於是,舍利弗、目犍連領著五百比丘來到佛陀的座前,懺悔、頂禮佛陀。一一詢問了比丘們的修學情況之後,佛陀關切地注視著這兩位智慧、神通第一的弟子,問道:「如果剛才我沒有請再回來,你們將會怎麼做呢?」

 

舍利弗說:「佛陀常說行者要能獨處閑靜,遠離憒鬧,今天大家太嘈雜了,所以我首先要力行佛陀的教誨,獨處閑靜,遠離憒鬧!」

 

「舍利弗,不要這麼想!也不要說如來是好樂閑靜獨處的呀!很多新學的比丘不是都來依止你們修學嗎?難道他們不需要你們的引導?如果你終日獨處閑靜,如何來引導大家呢?......」「目犍連你呢?」

 

「剛才佛陀要大家離開時,我擔心新出家的比丘沒有見到佛陀,會動搖信心,退失道心,就如同欣欣向榮的稻苗,沒有及時得到水的灌溉,終要枯萎一樣。因此,必須設法先安頓大家的身心,讓信心不退失,道心才能持續、穩固。」

 

「很好!很好!目犍連,你可以成為大眾僧的楷範,從今以後,你更要發心引導後學比丘,讓他們都能安心修學,不致中途退墮生死輪迴!」佛陀讚許地看著這兩位弟子。註三

 

夕陽餘暉中,徐徐的微風輕拂著一張張祥和的臉......。

 

(三)提婆達多的用心——誰是僧團的領導者?

騎著調和溫馴的大象,戴著價值三十萬金的莊嚴具,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出家了!

 

在十二年僧團的生活裡,提婆達多讀誦、受持佛所說的法,尤其喜好禪坐修定。眼見舍利弗、目犍連得到佛陀的信任、僧團大眾和居士們的尊敬,提婆達多希望經過努力也能夠如此。

 

一天,提婆達多請求佛陀教他神通法門,佛陀告訴他:「修行並不是為了獲得神通,持戒、修定是為了啟發智慧,你應當精進觀察、思惟世間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理,才能早日顯發真實智慧!佛陀深知眾生的根性,神通對沒有斷煩惱的人,只會帶來更多害處。

 

但是,提婆達多仍然一心好樂修習神通,展轉求教於以智慧和神通著稱的舍利弗、目犍連,在受到同樣的拒絕之後,好不容易才從飽學多聞的阿難那兒聽到。

 

費盡心思學會神通之後,提婆達多知道: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的太子——阿闍世是未來的儲君。「如果能使阿闍世信仰我,不就可以帶動王家、達官貴人和社會民眾,都來跟隨我,恭敬、供養我了?」於是,提婆達多施展種種相術、種種神通變現,誘惑阿闍世皈依,也如所預期的得到許多人的恭敬,還有每天五百車的美食供養,這時提婆達多忍不住志得意滿起來......

 

「我和佛都是釋迦族的人,佛有三十二相,我有三十相;佛的身高一丈六尺,我一丈五尺四,佛有神通我也有,更何況現在到處鬧饑荒,大家托缽得不到食物,我還可以天天得到阿闍世王子豐盛的供養,我現在可是王舍城裡,最有威望的比丘吧!......」

 

這年,好不容易,佛陀從遊化多年的拘睒彌國,回到王舍城,提婆達多迫不急待地跑來:「佛陀!您已經年老體衰,應該享享清福了,您就把僧團的領導權整個交給我吧!」

 

佛陀嚴肅地說:「提婆達多!僧團所遵循的是真理和戒律,它是要導引大眾邁向解脫的,僧團有事也必須付諸大眾共同來決定,哪裡是什麼領導權呢?而且,僧團大眾彼此託付、彼此負責的,佛陀尚且都不可能把眾僧託付給像舍利弗、目犍連那般具有大智慧、大神通力的人,何況是你?真是愚癡!」

 

聽到佛陀嚴正的喝斥,提婆達多並沒有生起慚愧心,他繼續想著:「如果我能利用好樂苦行的社會風尚,提出比佛陀更精嚴的苦行來,一定具有相當的說服力,可以博得僧團大家的認同,大家不就會尊崇我、敬仰我了嗎?到時候,我不就可以像尼乾陀若提子以苦行創立耆那教一樣,成為新佛,來領導佛教僧團了嗎?」

 

於是,提婆達多開始鼓勵他的黨從,向新學的比丘標榜、遊說受持五法——「盡形壽常乞食、盡形壽著糞掃衣、盡形壽常露坐、盡形壽不食酥鹽、盡形壽不食魚肉」,說這種盡形壽絕不變更的精嚴苦行,才是獲得解脫的無上法門,遠勝過佛陀所說的頭陀苦行。提婆達多所提倡懲忿窒慾,從外在自我壓抑物欲的苦行,容易讓人養成厭惡物欲的習慣,誤以為這是真的解脫。這與佛陀一向的教導大相逕庭,佛陀要弟子們透過不苦不樂的中道行,從善法欲中獲得智證,為的是得到內心的淨化,這是大小乘中共同的原則。

 

提婆達多接著又趁佛陀、舍利弗和目犍連不在時,在誦戒會上提出這五法,要求付諸表決,讓大眾僧不得不遵守。但因比丘們出家資歷不同、修學層次有別、根性也有差異,所以引發了大眾修學意見上的分歧紛爭,最後有五百位初學比丘受到影響,遠離團體,簇擁著提婆達多做新佛去了。

 

舍利弗、目犍連知道了,馬上動身前往伽耶山,尋找提婆達多和五百比丘。

 

「舍利弗、目犍連,你們來了真好!有你們來幫我教導弟子,我就完全不用操心啦!」說完,提婆達多學著佛陀背痛的模樣,順勢躺下便呼呼大睡起來。五百位弟子聽了舍利弗、目犍連說不苦不樂中道行的真義,有所醒悟,紛紛回到僧團裡去。僧團的紛爭顯然化解,而提婆達多一覺醒來卻越發老羞成怒了。他不顧一切奔往摩竭陀國王宮,求見阿闍世王子,教唆王子殺害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以便除掉這位佛教的大護法。

 

果然,阿闍世不久就把頻婆娑羅王幽禁起來,自立為王;提婆達多則暗地裡高興著佛陀失去了最大的護法,正是滅佛最好的時機。於是,他收買刺客、教唆醉象、推落大石要殺害佛陀,繼迷執權欲、違背正法、破和合僧之後,一步步邁向生陷地獄不歸路......。(註四

 

(四)僧團永遠的導師——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佛陀常說:「我在僧數!」在僧團中,佛陀時常披著晨曦,行脚四方,足跡如恆河的水聲,未曾歇止,直到這一天......

 

月,靜靜地照著漆黑的大地,也照著梭羅雙樹間的佛陀,他安詳地右脇臥著,年老的佛陀將要進入涅槃了。許多雙哀淒的眼神凝望著這多年來循循善誘的老師,他們的心裡是多麼的難捨呀!然而世間因緣的無常,卻又教他們不得不接受。

 

阿難悲傷地請問:「佛滅後,我們應如何修道?以誰為老師?僧團中,出現惡劣比丘該怎麼辦?......」

 

佛陀回答:「不管現在或我滅後,大僧應依『四念住』法——身、受、心、法,來自我觀照,一心勤求智慧,所以比丘應以法為依止,除此之外,並無其它可以依止的;而我滅後,戒律就是你們的老師;若有惡比丘,大眾可以默擯來處理......」

 

月,緩緩昇起,寧謚而安詳......

 

【附註】

註一:譯自四分律卷三,僧殘八

註二:譯自A一四一.大七.三一

註三:譯自增一阿含四五,二

註四:譯自十誦律三十六

註五:譯自大智度論卷二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