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曆的儀式:儀典的週期Ⅱ
安居(lent)與安居的開始



七月(Wa-zou)的月圓日到十月(Thadin:jut)的月圓日,其間三個 月的時間可稱為佛教的安居期(vassa)。除了對僧團的重要性(比丘們在此期間不得出外遊方)以外,對在家人也是個神聖的季節。這段期間內不能結婚、比 賽,各種公共娛樂一律禁止,虔誠的佛教徒也都盡可能地在這期間守齋戒。因此,新年與代表安居開始與結束的滿月日,就是佛教月曆中最重要的兩個節日。
 
「七月」(緬甸人習慣用月份來指稱某些節日)的宗教意義之所以提升,是由於它不僅代表結夏安居的開始,也是兩個季節—產米季節與雨季的開始。村民從經濟上 的閒散過度到密集忙碌期,也就是要播種、插秧;氣候也慢慢地改變,從乾季的悶熱與乾旱,轉變到受人歡迎的雨季與季風的涼爽。
 
平常的齋戒日與其他節日是由個人或家庭來慶祝的,安居則與之不同,它是以村莊為一整體來慶祝的,整個村莊因此從世俗的居住單位,轉變為神聖的佛教團體。村 裡所選出來的各種工作小組,這時開始運作慶祝所需的各項事務:準備食物、蒐集供僧的物品、召集村莊樂團預演等等。假使緬甸村莊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以集體行 動促進個人解脫(特別是與護持寺院及出家人有關的),則這種功能在七月起的安居時最為明顯,以下我會闡釋這點。
 
七月安居的前一晚,遊行隊伍在樂團的隨行下,從村莊廣場開始遊行,直到村莊寺院旁的休息室,慶典就在由休息室改裝的佛堂舉行。遊行隊伍中,男眾攜帶各種隔 日要供僧的物品到休息室安置。安居當天早上,另一組男性工作小組,就把稍早準備好要供養比丘的食物,放在比丘即將用齋的桌子上。日出時分,各個家庭開始一 一抵達休息室,當他們到達後,男眾就圍著一個大鍋吃早餐,鍋中的食物是由一個名為「單身漢組群」(the bachelors' association)的工作小組所準備的。「安排委員會」(the arrangements committee)的秘書坐在桌子旁邊,歡迎參加的人,並記下每個家庭帶來要集體供養比丘的物品,包括金錢與各式各樣的東西。此外,有些家庭會私下供養 他們喜好的比丘們。
 
整個節慶包括兩次的抽籤。一次是在七月安居開始之前,在家居士抽籤,決定誰可以使用由村莊共同擁有的鍍金的缽,這是極受珍視的獎勵,因為這缽只在七月安居 時,用來盛裝供養比丘的物品。(2)另一次抽籤是在慶典當天,由比丘們抽籤,決定大眾供養品的分配,假如不這樣做,比較受歡迎的比丘就會得到大部分的供 養。在我進行研究的那年,有分別來自三個村莊寺院與附近森林蘭若的11位比丘,受邀參加這慶典。每位比丘都收到一張寫著供養者名字的紙片,當大會主席叫到 他紙上的名字時,這位比丘以及跟在後面要幫他拿供品的徒弟或沙彌,就會走過兩排跪著的在家人,到達放置供品的桌前,接受盛滿供品的托盤,托盤內的供品,包 括食物、金錢、盥洗用具與各種個人物品。當比丘們依序莊嚴地走到桌前時,與會大眾反而輕鬆得叫人吃驚:談天說笑、嘻嘻哈哈。除了長老比丘以外,比丘們接受 供養之後,就離開休息室,各自回寺。
 
慶典的這部分結束後,長老比丘(比丘的年資由出家後連續安居的次數來決定)帶領與會大眾誦戒,因當天還要工作以致於不能持齋的人就不受戒。進行這部分儀式 時,男眾合掌至前額,在前排蹲踞著;女眾則合掌至胸前,盤坐於男眾之後。誦戒後,長老即開示說法。一般來說,開示的內容多半勸告大眾於安居期間嚴守戒條, 並強調發心布施的善報。聽講時,女眾比男眾專心,很多信徒還一面在掐念珠。開示之後,大家應和地唱誦每日共修的部分祈禱辭,其中一定包括「三皈依」。15 分鐘後儀式就結束了。
 
除了分配供養時的歡樂以外,與會大眾就像在所有佛教節日一般,十分節制。如同我在日記中所記載的,它是一個很溫和的團體,沒有展示特別的狂熱或宗教情感。 它也是一個非正式的集會:儀式當中,隨時都有母親在給小嬰兒餵奶,大一點的孩子則跑來跑去、說話嬉戲,也不會受到處罰。因為大人們說:他們太小了,不懂得 節日的意義,而且這種不受拘束的行為,又不干擾任何人,為什麼他們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儀式結束之後,集會的大眾就解散了。沒有受戒的人,回到他們的田裡工作(主要是20多、30歲的年輕男子),其他有兒子或女婿幫忙照顧田地的婦女、與年紀 較大的男眾,則進行各種虔誠的活動。有些人一整天都待在他們喜歡的村莊寺院;有些人去他們村莊一向供養的兩座森林蘭若之一;還有人到兩英里外的著名朝拜中 心。這朝拜中心像其他大部分的中心一樣,位於許多塔與寺院散布的山丘上,此處比丘特別以禪修著名。(禪僧選擇這麼偏遠的地方,明顯地是因為不會受到在家人 的打擾,除了特別的節日或齋日,信眾會來供齋以外。)在朝山者登上山頂沿途,他們會在每座塔與每尊佛像前停駐,並掐佛珠默默地吟詠儀式裡的誦辭,之後繼續 前進到下一個。到達山頂後,他們在山頂上的兩座寺院之一,度過剩餘的時間,並於日落之前回到村莊。
 
一般來說,在三個月的安居期間,村莊的人都相當用功,這個特性從宗教活動的活躍,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1.每天花在個人禮拜與撥佛珠持誦的時間比以前多。 2.每天晚上去佛堂參加晚課的人數,是平常的兩倍。3.村民會儘量安排至少受持一次或兩次的齋戒。4.婦女會烹煮供佛的食物。5.與這有關的是,在每個齋 戒日的前夕,村莊團契(sodality)會以正式的遊行隊伍走遍整個村莊,募集食物與錢,作為各種宗教活動的基金,以維護村莊佛堂、購買宗教慶典的用具 等等;供佛後的食物就分給小孩或窮人。村莊團契的遊行十分隆重,以著白色襯衫、沙龍的執事人員為前導,邁著整齊的步伐行遍村莊,沿途還有響鑼伴隨著。每響 鑼一聲,帶領的人就會唱:「因施而富貴,因戒而靜心,因定入涅槃。」
 
安居期間也是村外的團體代表最喜歡來化緣的季節。他們從其他村莊、從曼德勒以及遠從50英里外的城鎮來,募化建寺、修塔、更換寺院屋頂等款項。以講經交換 捐錢;幾乎每位化緣的使者,過去都曾是一位比丘,他們很高興地講一些有關教理的主題,如:「布施的九種意義」或「四種供奉」或「克己修行的十二種類型」等 等。除此以外,這些使者也是很重要的媒介,透過他們,村民得以獲知外面世界的消息,並且建立與其他村莊的連絡網。
 
註釋:
(2) 在我進行研究那年,一位富有的地主烏田(U Thein),抽中使用這個缽,為了感恩,他允諾要支付擴音機的費用。擴音機是所有大眾慶典與節日必要的工具,用來播放廣受歡迎的緬甸音樂,而且愈大聲愈能傳達情感。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