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序分
2.3.2 不共的序分



藏文中有共的序分及不共的序分,共的序分講的是時間、地點、說法者及聽眾。所有的經典都有這部分,《心經》不共的序分是什麼呢?世尊開始入定,觀自在菩薩以加持力馬上想到什麼,以這個加持力,舍利子就想提出問題了,這種狀況為《心經》不共的序分。這部分也是序分,它不是經典真正的內容,而是講這部經典如何產生出來。
 
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作是語已。
 
這些都屬於不共的序分,因為它不是觀自在菩薩的話,也不是佛加持或親口說的話。意思是佛入三摩地,為了讓觀自在菩薩跟舍利子談話,佛以加持力讓他們二人談話。
 
佛入三摩地之後,「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復於爾時」意思一邊來說,是觀自在菩薩配合佛的入定,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佛的加持力,觀自在菩薩就作這個,他就入定想五蘊完全自性空的道理。大乘的法主要是八大菩薩特別有責任弘揚,世尊開示的《心經》也是大乘的法,《心經》如何傳出去,這是觀音菩薩的任務。「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觀自在菩薩入空性定的意思或修行空性,「行深」即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是空正見,他修空正見時,特別看見五蘊上一點都沒有自性。這裡藏文有些不同,藏文有「亦」字,觀察照見五蘊也體性空,中文沒有「亦」字。廖本聖老師譯成「五蘊也是自性空」。
 
藏文中文此處有些不同,五蘊也是自性空,觀自在菩薩修習思惟空性的道理時,特別對五蘊上,看到五蘊完全沒有自性,但是用五蘊也自性空。這個「也自性空」意思在《中觀寶鬘論》中有解釋。龍樹在《中觀寶鬘論》,講補特伽羅無我,主要先講補特伽羅依五蘊安立的,講法無我時,則講連五蘊也是空。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連著講,講的時候說道,補特伽羅完全依賴五蘊,補特伽羅並不獨立,即補特伽羅無我。接著講五蘊也是不獨立,它也是依賴其他。補特伽羅不是獨立,它依賴五蘊;接著講,五蘊也不是獨立,它也依賴其他。這樣接著講,所以才講五蘊「也」這個字。若跟龍樹的《中觀寶鬘論》對比的話,應該有「也」字。
 
五蘊也是,「也」這個字的意義,肯定前面先有無我的道理,這樣與龍樹的想法就對起來。所以,五蘊也自性空,裡面要了解補特伽羅自性空,五蘊也自性空。悉皆是空,可能「悉皆」有包含補特伽羅無我的意思。另外,五蘊為有為法的總集,五蘊空,則一切的有為法空。五蘊是總,若它空,則一切有為法都空。有為法若空的話,無為法更是空。有為法空的話,無為法就更不用說,有為法,無為法,一切都是空。現在尚未講空,現在只是講五蘊的體性悉皆是空。從它的體性角度上講,它一點都沒有。五蘊體性,從各個角度看,它一點都沒有自性。如龍樹的《中論》第一品至廿七品,從不同的角度講的都是空。像這樣,從體性講,什麼角度都沒有自性,所以悉皆是空。
 
以藏文的角度看,舍利子的提問,觀自在菩薩後面整個的答覆,觀自在菩薩當時的看法就是這個。當時他看到,然後以這個而回答。前面「觀察照見五蘊悉皆是空」,這是觀自在菩薩修空性的狀態,依此出來對舍利子提問全部的答案。
 
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
 
這是舍利子向觀自在菩薩提出的問題。問題提出之後,後面就是觀自在菩薩的回答。從「善男子及善女人」開始,一直到「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止,全都是觀自在菩薩的答案。觀自在菩薩那麼多答案的來源是從他的想法中出來。他的想法便是前面的那段「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由這個想法而有他所有的答案。前面這句可說是觀自在菩薩腦海中略的想法,其他的答案都由它而來。
 
前面觀自在菩薩的想法,後面所有的答案濃縮道理即在於五蘊也自性空,這種道理包含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二個都有講到。法無我中,有為法、無為法都有講到。若有為法空的話,無為法更空,因為一切無為法都依靠有為法。有的人接觸小乘法太深,或許不明白無為法依靠有為法,到底是什麼意思?依《俱舍論》,無為法只有三個:虛空、擇滅、非擇滅。擇滅、非擇滅是好事,它是滅諦。因此對無為法,馬上就有一種好的感覺。對滅諦的安立,小乘佛教認為滅諦就是心續斷掉了。雖然大乘也認同脫離輪迴,但是小乘佛教認為脫離輪迴心續就斷了,就像入了虛空不見了。這就是一種滅諦或無我,所以無為法好像是輪迴沒有,心續也沒有。在觀念上,無為法永遠是一種好的東西。
 
從大乘的角度說,這些都是錯的。首先,解脫並非是心續斷掉,認為心續斷掉是不對的。心是不可以斷的,心有點無記的樣子,它跟任何法都不相違。善的跟心共住,不善的也跟心共住。什麼都能跟它一起,不會相違。它不是色法,色法的話,一個在此,另一個就不可以在這個位置。心法不是,心在什麼地方,可以同時存在於任何地方,它不須要空間。就心法來說,根本沒有什麼相違,它永遠不會斷。心續會斷,沒有道理。以大乘中觀宗的角度來說,心續會斷,無為法,有為法沒有了。這些都不符合道理。若是滅諦時,什麼都不見,什麼都沒有,那就很怪,最後成就竟然什麼都沒有了。前面一直追求,後面竟然完全無了。前面的因果道理中,因作得那麼多,後面果竟然沒有了,很不符合道理。
 
小乘佛教徒中,經部宗的道理講得比毗婆沙宗還有道理,他們認為一切的比量靠現量,又,分別心的顯現境靠現量的顯現境,有現量才有後面的分別。實際上也是如此,若之前沒有赤裸裸現量的接觸,後面如何分別呢?所以,分別心的顯現境都是依賴現量的顯現境,此是經部宗的邏輯,它非常有道理。總之,它講到一切無為法完全依賴有為法,無為法等於是分別心的顯現境,經部宗這個道理實在很有意義,非常符合。因此,把無為法當它完全離開,這是不對的。把無為法當成完全清淨,也是不對的。
 
剛才講無為法完全依賴有為法,若不了解經部宗或大乘宗義的道理就不易明白。實際上有有為法才有無為法,因此,有為法無自性的話,無為法一定沒有自性。任何有為法可以全部歸入五蘊,一切有為法可以歸納入五蘊,所以五蘊體性悉皆是空,五蘊的體性完全是空,等於一切的有為法空或自性空。一切有為法若自性空,等於一切的無為法也自性空。所以一切法都自性空,因此說五蘊「亦」空,亦之前是講補特伽羅無我,五蘊空的道理指一切法都是自性空。觀自在菩薩前面的觀念— 照見五蘊皆空— 裡面有補特伽羅無我及一切法無我的道理。
 
敦煌版的《心經》跟藏文版的《心經》幾乎一樣,二者對得起來。一般法會時中文《心經》結束,藏文仍未念完,可見藏文《心經》較廣較多,玄奘譯的比較短。今二版一起對照著講解。
 
首先要了解,如之前講的,大乘宗義中觀宗認為《心經》是了義經,對空性的道理,中觀認為它非常重要。那方面重要呢?如果不了解空性,沒有空正見的話,一者無法斷除煩惱障,更別說斷所知障了,此乃中觀應成派的看法。故無法解脫,無法證得阿羅漢果,更別說成佛。因為煩惱障無法斷除,更別說斷所知障了。再者,中觀應成派認為,沒有空性的話,連世俗諦的法也無法修得圓滿,像寂天菩薩於《入行論》中,修自他換的法要有空正見,若無空正見,大悲心無法修得圓滿。有空正見,菩提心才比較強,為什麼? 二諦互相觀待,互相依賴。世俗諦要圓滿,要依賴勝義諦;勝義諦要圓滿,要依賴世俗諦,如鳥的二翼。單一翼無法飛,必須有二個翅膀才可以飛。
 
《金剛經》講到無相布施,雖然布施度是方便的法,但是當布施度圓滿時,能作到無限大,同時一點都不執著。無相布施才能令布施度圓滿,若無空正見,如何放下執著心?若執著心不放下,如何作到無限廣大的布施呢?世俗諦的法,要作到非常圓滿,完全要靠空正見的力量。同樣,空性的道理,也要依緣起的理由,才能達到,否則空正見會變成落斷邊。有緣起的道理,空正見才能真正地產生。所以緣起觀待的部分,愈來愈細,愈來愈廣,這個道理通的時候,執著心就破了。好像觀待因緣的緣起既廣又細的時候,就完全沒有自己,沒有獨立的位置,所以沒有一個可以執著的。所以,要靠空正見才能達成,所以說緣起是成立空性的正因王。緣起的道理,力量最強,成立空性最有力。另一個角度說,完全要靠它,空正見能不能達成,緣起的道理有沒有用得圓滿,是空正見正確與否的標準,總之,空正見完全靠世俗諦緣起的道理而成立勝義諦。所以,月稱在《入中論》說,世俗諦是方便,勝義諦是方便所生。中觀應成派對空正見非常重視,沒有它的話,無法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連世俗諦的法也無法修得好。
 
昨天講到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即玄奘版的《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部分是後面觀自在菩薩所有答案的來源,是他內心的看法,因此說,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也自性空。他修空正見或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也自性空。要注意,五蘊也自性空裡面包括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是「也」字講的,法無我的「法」指一切法,有為法、無為法,一切都是空。怎麼講呢?就現前的顯示來說,講到有為法空,間接來說也講到無為法空,所以,等於一切法自性空都講到。
 
後面所有的答案,觀自在咅薩於各種法上講空性,先講到五蘊,再講到八種行相,再講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雜染及清淨的十二緣起,再講到四聖諦,再講到有境的智慧,再講到有境的智慧在苦集上如何去除的行為也是空。智慧對滅道上修的行為也是空。那麼多講空的道理,其來源是「照見五蘊也空」的道理。
 
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作是語已。
 
這是舍利子的提問,問觀自在菩薩。這裡講「善男子」,這部分藏文好一點,藏文男女用pumo,rigipumo。一般口語pu 是男,真正分的話,pu 是共的,pupo 為男, pumo 為女,rigipu 包括男女,rigipumo 一詞可代替二個,因此比較好的應是善士,因為它是男女共用的一個詞。只譯成善男子,好像只有男子才修般若波羅蜜多,善女人沒有修般若波羅蜜多似的。舍利子向觀自在菩薩請問,修般若波羅蜜多的善男子們,他們怎麼樣修?這樣問,好像沒有問到女眾怎麼修。這一點,可能藏文比較好,藏文是用通用的詞。一般口語用pu,是男的意思,真正標準的是pupo 指男,pumo 則是女。pu 是男女共用的詞。藏文寫的是rigipu,指的是男女共用。舍利子的請問應該包括善男子及善女人,由下面的答覆可知問題中有包括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表示有大乘種姓,「子」為佛子,心續中有佛的種姓,將來會變成佛。菩薩修般若時如何修。菩薩包括資糧道的菩薩,加行道的菩薩,見道的菩薩及修道的菩薩。請問中從資糧道到十地,整個階段他們怎麼修般若波羅蜜多?玄奘的譯本沒有舍利子請問的這一句。但是回答的部分就有了。
 
 
 
思考題
1. 《心經》是什麼法類?為什麼?
 
2. 基本上,佛法講到聞思修,戒定慧,止觀,智慧方便,它們跟《心經》有何關係?這些互相有何範圍大小?
 
3. 《心經》的空性的法,接觸時什麼階段都可接觸都有好處,為什麼?
 
4. 佛經一般有三類,藏傳及敦煌本的《心經》,各如何劃分?
 
5. 共的序分及不共的序分如何分?
 
6. 觀自在菩薩所有的答案,其觀念看法為何?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