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泉之歌
停、看、聽



在馬路和鐵路的平交道口,「停、看、聽」三個大字向著來往的行人及車輛,醒目地佇立一旁。它提醒馬路上的過往者:行動之前,暫停下來,不要心急,先聽清楚、看明白,你將能避兔遺憾發生。

 
過平交道如此,日常其他事物的處理也如此。當一個技工修理機器時,也是先把機器關掉,打開機身檢查一番,是零件出問題?還是電線沒接好?確定問題所在,再動手修理。修理後,還要不斷試試、聽聽,才知道機器是否已經恢復正常運作?同樣的,醫生診斷病人,首先也是先請病人坐(躺)下來,看看他的臉色,按一按病痛的地方,然後拿出聽診器聽聽病人內臟的跳動…,經過多方的探測,最後才判定病情,對症下藥。至於母親照顧孩子,更要有這三層功夫,否則一大意,以為凡哭就是餓,不聽話就該打,這不但是頂粗心的照顧方式,並且無法構成對兒童行為有效的指導。
 
而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停、看、聽」更是幫助自己了解事物真相與達到雙方溝通的最佳妙方。
 
有太多時候,「先入為主」、「自以為是」的布幔,常遮了我們的眼睛,矇蔽了我們的耳朵,自己的主見到處橫竄,總要遇到行不通處,才肯稍微停下來重新整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尤其面對自己的情緒:傷心、憤怒、失望…時,如果任由這些情緒泛濫,我們不但永遠看不清事物的真相,更無法從情緒的網罟中跳脫出來,超然冷靜的面對自我。反之,若能隨時地奉行「停、看、聽」這三個準則,我們將能有效的掌握事物的來龍去脈,獲得成功的人生。
 
春秋末年,晉國會同諸侯去攻打齊國,齊國的軍隊在平陰城抵禦,但平陰城固若金湯,於是兩軍堅持不下。晉國就在平陰附近插滿了旌旗,每輛兵車上只坐一個人,顯得車多人多,又派人持旗在途中前進,旗後用車輛拖些樹枝,弄得滿天塵土飛揚,好似萬馬奔騰,有大軍壓境之勢,當膽小的齊靈公登城一看,以為敵軍眾多,一時心慌,決定利用夜間秘密撤退。
 
第二天,
晉國的大夫師曠報告晉侯說:「鳥雀叫得非常快樂(因為無人相擾的緣故),齊國軍隊一定撤走了!」
刑伯也告訴晉侯說:「有失群的馬嘶叫聲(由此可知馬群已去),齊國的軍隊想必撤走了!」
叔向更告訴晉侯:「城上有鳥雀(城上若有人,鳥雀不會停落),齊國的軍隊已經撤走了!」
 
於是晉侯派人去偵察,果然發現平陰已變成了空城,那有齊軍的踪跡?立刻揮軍入城,並且乘勢進撃齊軍,終於大獲全勝。
 
師曠聽到鳥雀快樂的叫聲,判斷城內已沒有軍隊,刑伯從馬兒失群的嘶叫聲知道馬群已經離去,叔向看見城上有雀兒停落,肯定城上已經沒有人了,這三個人憑著對事理的細心觀察,深入推測,所料果然無差!
 
在人生競走的過程裡,許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做一隻敏捷、快走的兔子,但是正如「龜兔賽跑」這個寓言故事中所說,最後的勝利者往往不是兔子,是那隻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何時該看、該聽,然後再起程的烏龜。如同晉國與齊國交戰的例子,因晉國巧妙地運用「停、看、聽」的原則,因而獲得無往不克的勝利。
 
由此,生活中不論對己、對人或者對事,在做任何決定,採取行動的當下,何妨先按耐下自己將發的情緒,看看我的位置在那裡,聽聽別人怎麼說,問問自己怎麼想,了解客觀的情勢如何演變,走一段路,停一下,看清楚周遭環境的景色,聽一聽鳥叫蟲鳴的聲音再出發!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