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
人生的光明面與黑暗面

自鼐法師講於嘉義市黨部 幸福人生講座



 

●感謝與留白
 
各位嘉義市的朋友們,大家晚安!
 
經過連續幾天豪雨、大水成災之後,難得有個睛朗的天氣,讓我們彼此有這個緣份,一起來探討人生的真理,自鼐個人感到這實在是個值得感謝的時刻!
 
首先,我們要感謝的是主辦單位及協辦單位的工作同仁,因為他們辛苦的策劃安排,才成就了我們這樣良好的聽講因緣。剛才李主委提到為什麼市黨部要推動宗教弘法活動來從事社會文教工作,個人聽了非常感動,我感覺到我們已經有了共識,就是──「宗教是文化的結晶,而文化是宗教的展現」。再反觀當今的社會趨勢,我們不僅要在經濟物質上富庶安定,也要追求心靈的富庶安定。李主委以教育的立場來承辦黨務的活動,這對嘉義市民來說真是個好消息,因為所有的問題要發展,要解決,都得從教育著手,教育才是根本解決之道。接著要感謝的是你我的同事,以及每個人背後的家人,因為他們的配合與協助,我們才能安心聚在這裡探討人生的問題。
 
另外,要感謝的是我們自己,就在幾個小時前,我們也許還忙著自己例行的工作,能夠決心撥出幾個小時,踏進這道門來探索一些和例行工作無關的事物,這種想法本身就是走向自我成長、自我教育的開始,這個決定本身就值得感謝。我借用兩個字來形容這個決定-
「留白」,留下空白。
 
留白是一種繪畫的表現手法,當一個畫家著手要畫某個具體的實物時,比如畫盆景,他必須先決定這盆景將呈現在那個位置,同時要注意留下多少空白來烘托這階景。同樣地,我們每天都有許多要聽、要做、要關懷的事情,但是相對於許多充塞在我們心裡的事物,我們需邀請自己能夠運用「留白」的心,就是為自己留點空白,可以用超越的心境來思索自己的人生──重新反省在這生命的道場,我到底怎麼樣地活!
 
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討的主題是──「人生的光明面與黑暗面」在了解人生是怎麼一回事之前,我想先舉個例子作為思索的線索。人生到底像什麼?這實在是個極大的問題,不是你、我三、四十年或五、六十年的日子所能全然理解的,在此,我借用一粒種子生命的發展史來形容人生。
 
當我們剖開一粒果實,種子就掉了出來。這時候,它是由一屁種皮包裹著,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也是生命的靜止狀態。而當它要從生命靜止的狀態,進入生命的轉化狀態時,必須經歷一個重要的過程:埋在黑暗的地底下,上面履著泥土。泥土在我們看來是污穢的,但是對於種子而言,卻是生命的增上緣。種子從泥土中得到水及養分的供給,使種根能突破種皮,深深地向下紮根,也因為土中的水份和營養,才使莖葉得以掙出地面,接受陽光和風雨的禮讚。有了莖葉接著便結花苞,當它最盛開、最茂美的時候,也正是它又走向另一轉化的開始。
 
我們的人生也有類似的歷程:有埋在黑暗泥土裡掙扎、往下掠根的時候,當然也會有掙脫地殼、長出我們堅韌、彈性的人格,以享受環境的春風雨露,也接受環境無以動次的磨練和挑戰,所以黑暗是所有生命創造的必經歷程。
 
一、 人生的黑暗面
 
黑暗是新生的開始,埋藏著生命的潛能,它幫助我們蘊釀未來因應挫折與挑戰的能力。
 
今天我想用三個歷程來說明人生到底像什麼。第一個歷程是人生的黑暗面;第二個是衝破黑暗的摸索;也是醒覺的動力;第三個歷程是展望光明的人生。
 
(一) 黑暗是新生的開始
 
人生經歷黑暗究竟有什麼意義呢?今年年初,我個人有個關於黑暗啟示的故事,這個故事給我很多的啟示。大年初二,許多人回寺禮佛,祈求新年度有個好的開始,當我正忙著招呼這些人上香禮佛時,忽然聽見外面有人喊道:「師父啊!你們這樣做不對啦!」我聽到聲音急忙走出大殿一探究竟。只見三、四個村民站在大殿前庭一根前些日本才新接枝的樹旁,那是根酪梨樹的枝枒。我向前一看,發現許多新枝已長出了嫩葉,但有的嫩葉卻焦掉了。有個村民對我說:「你們這樣做是不對的,它剛剛長嫩芽,就把塑膠袋、報紙都打開,這樣它是不會活的!這種作法太急了,應該把母枝和新枝用竹片掠好,外面用塑膠袋、報紙包緊,塑膠袋用來包住原有空隙,報紙用來遮陽光,當新葉長出來時,不能急著把塑膠袋和報紙撕開,需要等到它長得和塑膠袋一般高時,才能將報紙撕開,因為新生的嫩芽,毫無保護就接觸冷空氣是會凍死的,縱使陽光也容易晒枯了它。至於竹片,也得等颱風季節過後才能拿開,這樣接合處才不會受強風吹傷……。」
 
從這裡我學習到一個重要的道:這樣一個特定的、小的黑暗空間卻是提供新生命蘊釀的溫床。想想,一顆外來的新株要接種在酪梨樹上,也要經過黑暗保護的歷程,這叫「蛻變的歷程」。回到我們身上來說,我要成長,要有所轉變,也要容許我們有個蛻變、轉換的歷程。一個社會,一個觀念要轉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個故事教導了我們──黑暗是新生的開始,埋藏著生命的潛能,它幫助我們蘊釀未來因應挫折與挑戰的能力。一旦時機成熟,破殼而出,便是人生另一新的里程了。因此,面對黑暗,何不是它的發展潛能,蘊釀新生何充滿喜悅與期待呢?
 
(二) 黑暗中的三種煎熬
 
但是,在黑暗中掙扎到底是怎樣的情況?大體上來說,在黑暗中得經過三種煎熬:
 
(1) 不安的衝擊
 
一種煎熬是不安感。藉一個地球儀來說明,以這個地球儀代表我們所住的世界,從南美洲開始,他們面臨是軍人獨裁與反革命;然後,陰暗的非洲,飢荒不斷的蔓延,禿鷹在空中飛行,因為地面幾乎每秒鐘就有個餓死的屍體供他們飽餐。但是距離非洲一千里外的歐洲,卻有許多人不知道,就在一千里內有人因缺乏飲食,正陷於垂死邊緣。而生活高水準的北歐卻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地區,並不是外在環境要吞噬他們,而是他們自己不想活。我們的焦點再轉往亞洲,在亞洲目前最激烈的是緬甸的政治問題,韓國的學生運動及菲律賓的政治動盪。
 
我們不妨也來看看台灣,在這小小的海島,珊瑚因排放廢水而熱死,海水污染牡蠣變綠,工廠在黑夜施放致命的化學氣味,交通擁塞寸步難行,這是環境的不安;在精神方面,青少年要掙脫升學主的教育壓力,從飆車的刺激中得到樂趣;許多人夢想從大家樂、六合彩中憑幾個號碼換取更多的財富、享受,這些事實都發生在你、我的身邊,最近甚至風行綁架、撕票,殺、盜、淫、妄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你也許會疑問:這些和我們內在安定有關係嗎?那麼讓我們回到每個人自我身上來反問自己:我喜歡我的家庭嗎?滿意我的工作環境嗎?我感謝過自己的學校沒有?讓我們再想想,我是否曾經嫌棄過自己的家庭?埋怨過學校,認為學校太小,不是明星學校,不能給我什麼保證。我有個朋友,他對於自己高中聯考榜上的學校很不喜歡,新生訓練他不去參加,就躲在學校禮堂外面的小桌旁,不唱校歌,也不去認識學校,後來老師在上面講課,他就背對著老師打瞌睡,後來他換得的代價,就是養一上課就情不自禁打瞌睡的習慣。
 
當環境不能完全提供我滿意的條件時,好比我們住的台灣、地球一樣,它不保障我們最安定的環境,我們要經常面臨經濟、政治的衝擊和挑戰。卻不是我們說不要就會消失的,相反的,正是要拿我們所不想要的來扣問自己:不好的條件、不想要的環境是否能教我們什麼?也就是要經常站在彼岸來看此岸,如此,黑暗不安是我們要去感受的事實,卻不是困擾我們的問題。只要我們以安定的心去看、去想這個事實能教我們什麼,我們從這裡邊學到什麼,這便是黑暗中不安的衝擊,卻也因而帶動我們做更多的思考和學習。
 
(2) 貧窮的自限
 
第二種是貧窮感的絕望。貧窮不見得是當你走在路上,伸手向你乞討幾塊錢的人才是;真實的貧窮是自己身穿名牌衣裳,卻不知道自己有很多衣服可穿,諸如此類的貧窮,不勝枚舉,而現代人最大的貧窮在於忽視時間、失落時間。今天各位皆擁有的財富就是-決心在工作,乃至娛樂的所有時間中,去找出可以充實自我的時間,這可以很明顯地給一個常喊:我沒有時間的人一些啟示-時間不是別人能給予你的,而是自己要有心去調配的,只要你好好運籌自己的時間,你會發現自己擁有很多,很富足。
 
香光寺在嘉義市辦了一個佛學研讀班,提供在家居士們一起來研讀佛法,每星期上課兩個鐘頭。招生時常聽有些公務員或家庭主婦說:「不行啦!沒有時間啊!我要煮飯、洗、看店、要照顧小孩、先生……。」言下之意好像他家人兩個鐘頭內沒有她,就無法生活下去似的。但是一等上課之後,她的家人都很好,都能自己照顧自己,甚至她本身,也因參加活動,生活天地的重新開放,視野開拓,心靈空間寬廣,再也不會成天對孩子、先生嘮叨,他們彼此都因此得到了學習的機會。
 
貧窮最大的衝擊是絕望。最近有則新聞報導,一對在台中醫院服務的夫婦,很想要孩子,醫院方面就為他們做人工受精,結果產下三胞胎,二男一女都是早產兒,必須放在保溫箱中才能生存。而這保溫設備,一天就要花費一萬元,這個等待很久的父親每個月僅有二萬元收入,實在沒有辦法支付這筆龐大的費用,因此只好提早辦理出院手續。提早出院就只好把保溫箱中的呼吸器拿掉,醫生嘆息的說道:「沒有人是這些孩子們快樂的父親」就顫抖的把電源拔掉,後來這位父親就在醫院的廁所內哭泣,他說:「我不是不愛孩子,只是實在能力供應不起。」
另外一種貧窮是「自限」,曾經有個同學很難過地告訴我,她想參加郊遊,他母親對她說:「不要閹雞趁鳳飛,我們是貧窮人家,不能和別人一樣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叫做認命,也叫做「自限」。自己限制自己,以為自家貧窮,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也不去看到底能不能試,結果生活的範圍越來越小,所以,真正的貧窮是源自於個人的自限,縮小自己生活的天空,很多可能亦變為不可能,而使自己真的一貧如洗。
 
(3) 不信任的桎梏
 
從三種就是不信任感。讓我們從商業行為談起。台灣的紡織業是帶動台灣早期經濟的主力,最近幾年來,仿冒問題令國貿局大傷腦筋,外國廠商不斷對國貿局抱怨:「你們中國人的商業道德在那裡?」這些仿冒的廠商,不用自己的廠牌,是怕自己的產品不能賺錢,怕人家不要。但是據這幾年來的觀察,冒牌的廠商能維持下去的沒有幾家;而能蒸蒸日上的,反而是當初敢用自己品牌的廠商,他們堅持的是自己產品的品質,能與有名的品牌做競爭,而不是盜用名牌來博取暫時的利潤,欺騙自己、欺騙別人,這就是不能信任自己的例子。
 
另外,親子之間的不信任又是怎麼樣呢?母親帶大了孩子,眼看著孩子長大,心裡雖然高興,但擔心卻多於喜悅,因為外面的世界又是飆車,又是M.T.V,各式各樣的娛樂場所吸引著孩子。誘惑孩子的地方實在太多,可能帶壞孩子的人也太多了。等到孩子回到家來,不是說外面都是壞人,就是像偵探似的查詢,孩子一煩,乾脆不回答,隨便說一聲:「去圖書館!」以反抗的行為作為答履。到底孩子要不要長大?做父母親的該如何處理孩子的休閒活動呢?不能只說「你不可以」,重要的是應該帶孩子去參加適當的休閒活動。不信任感的掙扎會使孩子產生許多懷疑:到底他們要不要自己做決定,他要不要長大,他的成長藍圖是什麼?這便是不信任帶來的困擾。
 
至於最大的不信任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不相信自已有能力、有可能改變。「我就是這個樣子,我不相信會更好。」當別人批評我們時,有們常有的反應就是不高興。為什麼?只因你說你的意見,我說我的意見,所以我就不高興。不高興的結果就是以後不跟你說話,你惹我不高興。請問不高興是哪來的?由外來還是由內出現?是內因外緣和合的,還是你內心排斥,不能接受這類的聲音語言,一當這些聲音出現時,我先防衛對立樹敵起來,因此情緒先出現,試問:我有沒有足夠澄靜自重的信心,然後再來取捨我的下一個動作。
 
二、 覺醒的動力
 
人到底有多少潛能,可不可以測量?唯有去探索看看,去經驗自我的安定力究竟有多少?
 
如果我們面對挫折的時候,能換個心境,便是開始敲擊內在世界的時候。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愈是憤怒、挫折、衝突,也正是我們可以覺察、認識自己的時候。這種先澄靜下來,把自己的情況看清楚的過程,我把它叫做「衝破黑暗的醒覺動力。」分四段來說:
 
(一) 接受黑暗
 
要從黑暗中走出來,不是點亮蠟燭就可以解決的,首要之務在接受黑暗。有一次在香光寺圖書館晚自修,突然停電,有位師父他事後的報告說:他當時想下樓找蠟燭,才起身就碰到桌子,撞了腳,的確好痛,寸步難行。她突然發現:「奇怪,這個自修室我本來很熟悉的,怎麼一暗下來,我就跌跌撞撞的?」於是她定下心來,接受黑暗。原本只要一分鐘的路程雖耗了三分鐘,而她卻神蹟出現似地在黑暗中清楚了一切,然平穩快速地通過黑暗走向目的。我們在人生過程中要處理憤怒、不安,以及頹喪、絕望的感受時,就必須先接受這些事實和感受,這就是勇氣與信心。
 
在紡織界中頗具規模的某大紡織廠,目前的董事長是前任董事長的第三任夫人,而她之所以能勝任這新來的職位,背後有個很感人的故事。這位夫人年輕時,家裡發生變故,不得不在外面工作,因此認識了某大紡織廠前任董事長。我們可以猜想到,她出嫁後應該可以過著錦衣享樂舒適的日子,可是她卻從工廠的女作業員開始學起,漸漸進入公司設計和管理的部門。一般人心想董事長夫人的架子必然很大,但是她的勤奮、謙虛令人感動。公司新建廠時,她親到工地整理棄物、垃報,忙上忙下,沒有人知道她是誰,直到有一天,有個主管問他,才知道是董事長夫人,致使全體員工都知道董事長夫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大家都接受她,她不僅坦然接受事實,更積極參與員工的工作行列,這才叫「真接受」。
 
(二) 創造紀律
 
第二個走出黑暗的動力,我認為就是創造紀律,這就是佛家所謂的「持戒」。創造紀律是要從你我毫無紀律的環境中創造出紀律的尊嚴。記得在來果禪師的高閔寺規約中,他提到「法法本無法,無法法亦法,令付無法時,法法何層法」這些法與無法就是要我們體認戒律、紀律的尊嚴性。我認識一位女士大約只有二十幾歲,第一次看到她時,對於她從事理容行業,與我同行的朋友問她:「妳年紀那麼輕,前途應該不差,為什麼要做這種行業?」我猜這位朋友一定拂不去我們走在街常看見很大看板的男士理容中心,外面霓虹閃爍加上罩著很深顏色的玻璃門窗,內心的疑惑。她很平靜地答道:「我做這行業有何不妥?」她為使我們有正確的認識和尊重的態度,因此帶我們參觀她的理容中心。
她的理容中心內部隔成一小間、一小間的,有男士理容、媽媽理容、小孩理容。她說,如果發現員工有非正式的職業行為時,她會以志趣不投馬上請她走路。她自己來自淳樸的鄉間,家裡父母需要她孝養,她認為員工也都有家,也是人家的兒女,需要照顧父母,所以這位女士將他對血親眷屬的慈悲,擴散普及到工作眷屬的身上,因此她付給高薪,提供進修,目前她的工作伙伴已有六、七十位。她的年齡不到三十,她的尊嚴由哪裡來呢?是她自己創造出來的──理容中心可以不營色情,業績照樣蒸蒸日上,這就是自己創造紀律尊嚴,走出了黑暗。
 
(三) 善用自家珍寶
 
第三個走出黑暗的動力,就是善用內在豐富的潛藏。最近我們在高雄紫竹林精舍的建築,有一個兒童圖書館的設計,邀請了對兒童教育有專研的人一同來參予設計工作。其中有人提供許多美國兒童圖書館的圖片給大家看,他的觀念是:美國兒童圖書館大部份都是用人家不用的車庫、火車頭或空房子改造出來的,但為什麼他們的選書館做得那麼好呢?是因為設計的人員有兒童教育的基礎,他們知道小孩子的需要和活動特色。他們利用人家廢棄的破船、破樹幹,重新刷上油漆,裡面放著有顏色的海棉,人家不要的樓梯也拿來應用,把這個經過改造的圖書館變成新鮮有趣的環境,小孩子在裡面爬上爬下,摸東摸西。他們故意把東西藏在樓梯的櫃子裡,小孩喜歡挖尋東西,讓小孩出奇不意地找到,滿足了追尋的好奇心。小孩又喜歡聽聲音,有棵樹裡面住著一隻啄木鳥,牠會定時跑出來說:「小朋友!歡迎你來圖書館。你看了這些書沒有?我問你,你該感謝誰啊?你的爸爸、媽媽,或者你的老師?……。」像這樣親切體貼的話,沒有說教的意味,讓小孩覺得有趣:「小鳥會問我問題。」像這樣化腐朽為神奇的環境,依然能做出好的幼教工作,因為在我們無限的心靈中,精神的潛能必須自己去開發。
我們不用擔心設備不夠,我們要擔心的是我們的心靈是否豐富,否則縱有再大再好的文教設備,沒有文教基礎,沒有愛心,只是個空殼子,所以我們要不斷的開拓豐富的心靈,不好的環境反倒不是重要的問題。
 
(四) 自我的安定力
 
第四個走出黑暗的動力是祈願自我的安定力。我們對於山高水深都喜歡去探尋推測,但對於自我卻很不了解,人到底有多少潛能,可不可以測量?唯有去探索看看,去經驗自我的安定力究竟有多少,我們認識愛迪生是個發明大王,每次他做實驗工作前都要靜坐。有一次他的工廠著火了,他趕到現場,看到火勢很旺盛,能控制的情況有限,於是他吩咐員工趕快打電話叫他太太來看,這火勢燒起來,景象多麼壯觀,面對災害的這種挫折,他竟然有欣賞心境,那麼反問我們自己:當我們面對意外時,我們的安定力有多少?我們解決的能力、欣賞的能力有多少?要使內在的潛能,用探索好奇的心情去歷練一下,到底我的潛能有多大?我有多少能耐去面對挫折?有時覺得別人為什麼不好好與我合作,為什麼不聽我的話?這人為什麼這麼頑皮?我想與他溝通,為什麼他不肯?我講得很賣力,為何他不通?對方不煩,我先煩了!這一切都是在考驗我們、試驗我們內在的潛能。因此,我認為要從黑暗走到光明,是人人具足的潛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佛性,只要先定下心來,念幾聲佛,懂得掃去心中的陰霾,無論受多大的挫折,陽光永遠在你心中!
 
三、 展望光明的人生
 
創造,必須以很豐富的心靈,才能把貧乏、枯燥、不如意、……等變成一個極美的插花景象。
 
走出黑暗,邁向光明,一個活得精彩,活得快樂的人是怎樣的心情呢?我嘗試描繪三個藍圖:
 
(一) 豐富的心靈
 
每個人都有心、有感受,只是要問我們的心夠不夠豐富,我們的眼光夠不夠透徹,能不能看得廣,看得深?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位禪師,他的寺院前種了許多菊花,菊花開得很茂盛,他就叫徒弟摘朵最美麗的花送去供養另一位禪師。這徒弟東挑西選地摘了一朵最大最美最盛開的菊花送去,也就由於最盛開,因此他一邊走,花瓣一邊掉,等他到達另一位禪師的寺院時,花瓣幾乎快落光了。這個小徒弟心裡很不安,進也是退也不是,最後還是呈上那支殘缺不全的花,并稟白師父囑咐送花的意思。禪師很高興地進去,拿出另一位禪師送的名貴花瓶,將這枝菊花珍惜地插在花瓶裡,這是怎樣的心情呢?這個弟子只看到一朵萎敗的花相而已。但禪師感受的卻是非常豐富的心,所以他能夠處理、回應得很豐富。那麼當我們面對自己的人生,已有的長相、身材、環境……,常會瞋怨父母怎麼把自己生得這麼矮,這麼黑,為什麼不生個大眼睛、雙眼皮、高鼻子?然後又想到自己怎麼會去考那所學校,那學校怎麼看都不好……。對於既有的,我們反而不曾發現它豐富的內涵。我們看不到父母養與育我們時那份喜悅、那份辛苦,也看不到學校工作人員的辛勞。同樣地,對於我們週遭的人、事、物,說抱怨的時候多,欣然感謝的少;我們非但不曾為改善而盡一分心,甚至可以將自他已有的努力一筆勾銷。
 
  相對的,於批評謾罵的人,我們卻給他熱烈的掌聲,難道真是罵人的話中聽、中傷的言語令人痛快?不是,因為我們已習慣貧窮感,習慣不好的現象,我們的透視力不夠,省思力不強。我們的反應是從脊椎直接反射出來的,不是用我們整個寬廣的心靈感受來作反應,要談創造,必須以很豐富的心靈,才能把貧乏、枯燥、不如意、……等變成一個極美的插花景象。佛有豐富的心靈,他的心跟眼不是只有看到具相而已,他可以透視三世、十方,不是短視,而是深厚長遠的智慧!
 
(二) 悲憫的包容
 
我認為活得光明的人是具有無限悲憫的包容力,包容自己,也包容別人。沒有人天生要活在一個烏煙瘴氣的世界,也沒有人可以要求這個世界應該布施我什麼,而是要問我可以給這世界什麼;一個生命如果不曾有過承擔,是不可能孕育出悲憫的襟懷,活得光明自在的。話說有一個眼睛失明的小女孩,從小父母雙亡,她連小學都沒能讀完。一天,她到寺裡跟師父說,她存了一筆錢,備在她家屋角多裝一盞路燈。師父問她:「妳的眼睛瞎了,並不需要燈,何必浪費這筆錢?」她說因為她家前面是馬路,晚上有不少人經過,如果太暗的話,行人會很不方便。我們聽了這個故事,對這樣一個具有如此悲憫心的人,真覺得就是菩薩化身啊!菩薩就是先從慈悲體諒別人的需要開始,凡是能夠先考慮別人需要的人,我們都可以稱他是菩薩。由此更肯定一個人若能對自己的不幸坦然承擔,進而能夠布施關懷,那就是能夠走出光明人生的菩薩所具有的襟懷。
 
(三) 自我生命的肯定
 
我們活在當下,但卻很少人說:我活得很好。我能不能每天對自己說:我要好好地活!昨天的不愉快不要延續到今天,那麼就必須珍視當下。更確切的說想要好好活,首先要學習不要用放大鏡來看自己所遭遇的挫折和窒礙。昨天和先生吵了一架,不需要把它放的,它只是生命的一個小插曲。媳婦不怎麼聽話,兒子不容易溝通,這固然是生活的一部分現象,卻不是生命的全部干擾。當我們希望過著自由自在的生命時,先放下「唯我獨尊」,從無我的真理看生命的範疇,它是因緣條件的幻現、憤怒、煩惱、困擾是現象,是彼此可以調整的。
 
佛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唯其無常,時代腳步是變化不居的,尤其這個接近廿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接受的挑戰,比其他任何時代更為加劇,這是一個多元化、資訊化、科技化、價值化的時代,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宗教的、社會的不平衡及不應該充斥於耳目間,我們能否有足夠的自信心,肯定的說:「這就是最好的時代,也是可以活得很好的人生!」其是與否就取決於我們對自己生命的能否肯定,真正的自覺,是徹頭徹尾的覺醒,徹底的了解世間由我自己決定,不是控制在別人手中,生命是積極的。世間的了解是承認現實的世界仍存在著許多客觀情況局限、障礙,是因緣的、無常的、可改變的。只要不斷地期許自己:我要活得很好!那麼儘管你是一個小職員,也會是個神奇的職員;若是個媽媽,就會是個神奇的媽媽;若是個主管,就是個創造快樂的主管。不必等到別人來對自己微笑,我可以主動化解干戈紛歧,這就叫做活出生命的理念。因為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活出一個廣結善緣、和諧自在的人,那麼就先讓我們無我地活!
 
●期許與實踐
 
人生的熙攘變遷不是短短一小時可以說得盡的,今天在這裡,自鼐只是以很淺白、很簡單的一點經驗,提供給大家,和大家一起來探索生命,希望我們都能更清楚;不管是光明面或是黑暗面都是存在而實有的,唯有更加尊重自己的生命,用愉快的心情去體驗、去接納生命;用達觀的態度去扭轉黑暗以具體的行動在不同的工作崗位、生活領域中,任運地活得更好!謝謝大家。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