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上的月光
夢無痕,如實修:訪奕睆居士

奕睆居士,民國四十二年生於台南,家中經營「亞洲」唱片公司,後因眼疾因緣而學佛。由於自幼深受音樂薰陶,對佛教音樂研究與創作頗具心得,七十九年起創作並主唱「寒山鐘聲」和「一聲佛號一聲心」,成為國內首張銷售逾百萬張的佛曲金唱片,其後陸續完成「娑婆梵韻」等十餘個系列,共二百餘首佛曲詞曲創作,推出逾一百張專輯。他以清醇渾厚的嗓音、清新的佛曲,唱出經文、佛號、偈頌等,改變一般人對傳統佛曲單調、沉悶的刻板印象,帶動現代佛曲創作的風潮。



(編者按:「恆河上的月光」是刊登安慧學苑文教基金會製播的廣播節目中,有關心靈成長的文章。本篇內容出自見融法師主持,目前於中廣等電台播出的「菩提樹下」節目。)
 
 
修學三部曲
 
問:你曾在「憶夢園」專輯文案中寫道:「人有情,生如夢,憶前塵,惟幻影。人有情,當有夢,望前程,多美景。人有情,物有性,情性平,真清淨。」可否解釋一下其中的涵意呢?
 
答:一般說「有情」就是「有情識」,有情識可能就會有很多的情緒反應、想法。那麼我們可以檢視一下這種種的情緒與想法,到底是些什麼?我們到現在做過了多少事?留下了些什麼?那些都只是幻影而已。所以說:「人有情,生如夢,憶前塵,惟幻影」。
 
如果能夠看透這一層,再進一步想:它雖然是幻影,但是在事情發生時,它會產生影響力。因此往好的、有希望的方面去看,會發現其實我們有太多的事可以去做,太多的願心可以去發,所以「人有情,當有夢,望前程,多美景」。
 
但是發心的基礎是什麼呢?「人有情,物有性,情性平,真清淨」。我想一定要把人、我的執著打破,把有情與無情變成平等,如此才能處處無礙,這就是真正的「大有情」。
 
因此,要當菩薩必須先懂得一切是空,一切都是緣起,利用真空來現妙有,這樣才能夠成為菩薩行者。如果一直走否定、獨修的路線,永遠無法契入空性。所以菩薩行者在個人行持的同時,要有空性的認知,還要有關懷眾生的慈悲心。
 
問:在你的修學過程當中,是否已經歷這三個階段了呢?
 
答:小時候,我是一個很堅持是非對錯的人。即使對長輩,我一樣堅持,所以有好多長輩既疼我,又怕我,因為怕我讓他們出糗。
 
這樣的個性使我遇到一些挫折,我發覺自己堅持是非,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煩惱和麻煩。因此我進一步思考:「我所堅持的是非到底是些什麼?」最後才發覺我堅持的根本是自己的想法罷了。
 
論斷是非要看它的條件因素,在因緣還未具足時,你不能堅持,否則只是帶來煩惱;因緣已經具足了,它當下的呈現就是因緣和合,那來的什麼是非?堅持是非造成了我們情緒上的喜歡或討厭—堅持「是」,你會執取它;堅持「非」,你更會排斥它,這些都會造成煩惱,所以是非是自己製造出來的,煩惱也是自己製造的。
 
因堅持是非而起煩惱時,就應該反照一下,若真「是」,不應該起煩惱;如果真「非」,更不應該起煩惱。若悟到這個道理,煩惱就可以去除大半。其實大部分的衝突、煩惱都是因堅持而來的,而所謂的「堅持」,必須先問自己:「堅持的有沒有道理?是真懂了嗎?是真對了嗎?」這樣的反省會讓事實更清楚,那麼「堅持」也可以化解於無形。
 
解決煩惱、解決是非,就要面對事情深入探討,而不是為了堅持而堅持。那樣一方面是障住自己對是非的判斷,另一方面造成了對立、傷害。當然人是有情的,會有情緒反應,但是人生就好像一場夢,沒有真實的內涵。關於這點,如果我們有一點點的覺受,那麼就不會太在意、太堅持什麼,就開始解脫了,開始從自己既有的囚牢裡慢慢釋放出來。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我自己以前有點耍流氓,我只要堅持是對的,誰都不怕,包括訓導主任、管理組長,我都敢對他們拍桌子。可是後來發覺這樣並沒有改變事實,只是讓長輩更為難罷了。在讀高三時,因為眼疾,而開始接觸佛法,從佛法中看到了空間,吸收到了養分,所以高三是我人生的另一個轉折點。
 
到了大學以後,我就精進地修持佛法,一方面是為了讓自己的身體及眼睛健康,同時也是因為在禪修裡得到好處,所以學佛的路就因此這樣走了下來,從未間斷。這麼多年以來,我感覺自己活在佛法的庇蔭之下,是那麼安然、愉快且充實。這是個人一點學佛的經驗。
 
問:雖然說人生如夢幻泡影,可是現實呈顯出來或情緒確實出現時,我們如何看清這一切是夢幻泡影呢?
 
答:你可以觀察已經過去的一件事情:在你很在意的當時,造成很大的煩惱,現在還存在嗎?很明顯地,它真的是一場夢,只是一個幻影而已。然後再來看現在,時間在流動、空間在變化,那件事情可以永遠停留在一個地方?因此我現在的情緒反應也只不過是當下現象的一種,即使想法、堅持也只是這個時空呈現的一念而已,只要不執著,它當下生、當下滅。
 
有這樣的信念之後,你會發覺:只要是用煩惱的身心,就不可能把事情處理好,因此要馬上覺醒,脫離那個情境。真正的修行是在這個地方下手,面對真實的當下,接受它、改變自己,來迎接那樣的人、事、物。
 
我們或許多少會有情緒反應,但可以去觀察只要身心離開平靜,開始緊張、難過等,就要知道那是錯的。因為再發展下去,只會讓事情更糟糕、更壞,因此要馬上覺醒、放下。
 
所以我覺得修行是很具體的,而且隨時都在面對,但一般人會忽略當下,而想找尋特別的招式來應付一切的情緒反應。其實修行就是在情緒生起處,讓它回復到不生不滅的地方,讓它回復到原來的位置,當下緣現時,它就是事實。雖然說是夢,但是事情發生的當下,它是真實的,離開當下就沒有什麼真正的事實存在。因緣的必然性在當下呈現,只能接受它,不能否定它。
 
隨順因緣而修學
 
問:那麼在你的修學當中,為什麼又會去修密呢?
 
答:我在大二時就開始修密,事情的生成只有因緣,沒有是非、好壞,當時碰到一個和我很投緣的善知識,覺得他教導的方法很受用,就這樣一路走下來。就好像你生在那一個家庭,不論爸媽是不是世界最帥、最好的,你對他們的愛是不會變的。
 
這就是說每個學佛的人,學習什麼法門是有因緣的,如果我們在法門上比上下、比好壞,那是無明在作祟,不是如實地了解法門。我們學佛的路當然需要善知識的引導,但是也必須是你已經有心向道,才能指引你那個方向。所以修行的重點是在有向道的心,決定要改變自己了。
常常有人問我要怎麼修,什麼法門最好?這些都是不對的問法,應該說你在修什麼法門,你碰到什麼樣的問題,這樣比較具體。
 
不是說修那個法門最好,重點是有沒有調整好修行的身心狀況,如果問了半天根本就不修,那麼再好的方法也沒有用。我發覺現在很多學佛的人都犯了淺嚐即止的毛病,卻沒有回頭觀照到自己有沒有好好去修,總以為這個法門有問題,而常常在變換法門,這是沒有用的。根本處還是在向道的心要夠堅定,覺察到自己該做改變。真正修行一定要有一點懺悔的想法,才會發起精進、想改變的心念。要全心投入地去體驗,因為修行是身心的體驗,而不只是知識的灌輸。
 
如果把善知識當作權威,那是看扁了自己。佛陀告訴我們要往內心去找善知識,外面的善知識只是為我們啟蒙、提供啟發;真正的善知識是要自己去找,自己不斷地去摸索。
 
對於這點,我有很多的體驗,當我每一次需要再增上時,善知識就會現前。包括最近的一次閉關,我想對大圓滿有更深入的體會修持,就剛好有一個專修大圓滿的善知識出現,而且要與我一起進去閉關。這不是去求來的,而是發了這個願,自己也因緣具足去接受那個法,善知識自然就來了。我想佛菩薩遍滿法界,只要心是清淨的、真誠的,因緣就會具足,善知識就會現前。
 
對自己負責
 
問:你三十年修行生涯中就這麼平順嗎?有沒有碰到挫折或障礙呢?
 
答:最大的障礙還是自己不肯定自己。我剛開始想從流行音樂轉變成佛教音樂時,要蒐集很多資料,但那時老闆是我哥哥,我老是覺得後面有一雙眼睛盯著,後來就想我做該做的事,不用理會這麼多了,所以就堅持下來。
 
後面有雙眼睛在看你的那種感覺,會讓人坐立難安,這時如果自己再沒有信心,可能就會被看垮了。那種別人在監視你、要求你的莫名壓力,雖是多餘的,但是還會產生挫折感。我們在自我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好像常常會有另外一雙眼睛在看我們,如果我們一直在意那雙眼睛,就不能融入當下。
 
所以真正的障礙、考驗不是外在,而是自己內在裡對該做的事並不十分肯定,如果肯定,就沒有障礙,因為你會發覺它不是障礙,只是另一個使我們成長的養分。人生路上總會有挫折,但如果肯定這是該走過去的,這挫折反而變成排除障礙的機會。
 
總之,我的人生經驗是只要一個念頭轉過來,就沒什麼障礙;就是那種被監視、被要求的感覺變成自我要求以後,就沒有障礙了。所以我想每個人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誰負責。
 
問:但是一個人如何走出別人的眼光,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答:這可以去思考別人的眼光是你自己投射的,還是他真正的眼光?我們常常會錯意,爸媽對你的關懷,你會誤以為是一種壓力。如果吸納父母的關懷變為成長的養分,那就是正面的;如果把父母親的關懷看成一種壓力,這就是負面的,所以我想對別人眼光的解讀完全在於自己。同樣是以關懷的眼光看著你,你體認這份關懷時,會感謝而接納;否則你會覺得是一股讓你透不過氣來的壓力,可能就會選擇對抗或逃避了。
 
多迴光返照一下,多幾個角度去思考:如果這個想法造成自己的挫折或壓力,這樣的想法都是不對的;若這樣的想法讓我更有勇氣、更有力量、身心更加安頓,這樣就是對的。佛法說「煩惱即菩提 」,因此要把一切造成壓力的東西,都轉化成增上緣,再進一步把抗拒轉化成吸收,這樣一念轉過去就不一樣了!
 
建立正見,正念清淨
 
問:可是千千萬萬的心念,怎麼就剛好找到那一念而可以轉過來呢?
 
答:這一念是由「法」給你的。我們說要立正確的知見,就在立這一念,這一念如果立了之後,那就無處不開花了。這一念是什麼?我們本來就完全具足佛性,所有人家盯著的缺點都是表相的,只是一個現象而已,不是我真正的內涵。
 
提起自己本來具足的清淨功德,曉得外在的一切挫折,只是我的習氣藉著短暫因緣顯現的一個不好表現。這樣即使做錯事,心裡也不會慌亂,但這不是要讓你有理由做錯,而是讓它只錯一次,不要讓這個錯誤又造成傷害。
 
最好的覺照只是醒覺,當那時無明做了這件事,第二次無明現前時就能夠化解掉。如果只是一直懺悔,事情仍然可能一再發生,因為你的懺悔只是在意念,沒有提起本來具足的大力量來對抗習氣,那樣無論怎麼努力也轉不了的。
 
依我個人的經驗,這一切完全在於對佛法的認識是否夠堅固、夠深入。舉例來說,我們從小到現在做了很多好事、壞事,那些事情在什麼地方呢?你的心增一分了沒有?減一分了沒有?從這個小地方去思考,就會慢慢發覺真正掌握了佛性的人就慢慢不會犯錯,因為知道不應該犯錯,本來是個完全好的人,沒有理由做壞事。這樣他才會有足夠的抵抗力,提起正念來抵抗外面的引誘與妄念、習氣。
 
正念就是讓妄念、習氣僅止於妄念、習氣,不對妄念、習氣起反應,就能夠慢慢不與它相應。就好像我很專心在讀書,外面小孩子怎麼玩都動不了我,否則小孩子講一句話,就回應一句,那就永遠靜不下來。這樣的體會愈來愈深,才能真正地體會到什麼叫做「八風吹不動」。
 
我不是說自己現在有這種境界,但體會這層道理後,慢慢地可以「八風吹不動」,這需要不斷地磨鍊,但是要有正確的觀念,一切的事情都只是在檢驗我們的菩提心,看看我們的心修到什麼層次。這個心就是不動的心;一動,就知道不對,不動的心就能夠慢慢地轉化習氣與業力。
 
如果掌握不住這個根本,再怎麼修也只是以妄止妄,修半天還是定不下來。所以,我發覺諸法性空,每個眾生都有佛性,都具足如來藏啊!︽楞嚴經︾裡也都有強調這些想法,沒有徹底去了解的話,學佛也只是學到知識而已。
 
就好像一個再壞的人,當他靜下來、捫心自問時,都會產生善念,產生清淨的想法,這才是他的根本。如果我們肯定了這個善念,就會較容易原諒別人的過失,也會原諒自己的過失,一個人只有原諒自己與他人的過失才能夠解脫。
 
修行是為了準備工作
 
問:最後想請你分享在家居士如何將修行與工作結合在一起?
 
答:在家居士離開工作就沒有能源,身心不能安住;反過來說,若工作讓心不能安住,絕對是你對修行的理解錯了。我們常常都離開當下,想要更好,那就沒有辦法真正地善用當下。四眾弟子都有他的責任,在家居士一定要善盡工作的責任。
 
舉個簡單的例子,譬如說老師隨時都想讓學生更增上,那就是扮演好當老師的角色,而且會教學教得很愉快、很用心、很有成就感。如果透過工作提昇身心的層次,那麼工作就是修行;如果把工作與修行截然劃分,那樣工作只是浪費時間,修行也不是真修行。
 
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生,而一生也都有限度,在每個時刻都完全投入,都肯定它是提昇慧命的方法與條件,那就是善用生命了。所以,我們要在工作裡看自己修行的功力,修行是為了準備工作。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