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觀自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如何依《楞嚴經》的指導修行?



 

我們常聽過「開悟的楞嚴」。為什麼《楞嚴經》在漢傳佛教中如此重要?因為透過楞嚴經的修行,能使自己從凡夫的世界轉化至聖人的世界。每天接觸外境時,以什麼角度看待,什麼方式回應,在聖人與凡夫之間就產生了很不同的結果。如果不能找到成就聖道的因,儘管不斷積集善業,都只是修行途中的一種助行,只要還迷失在虛妄的妄想中,這虛妄的「因」,就不可能帶領我們走向成就聖道的「果」。所以,如何依《楞嚴經》離攀緣心,正念真如地指導並提昇自己,是轉凡成聖的關鍵。

觀念的建立
 
阿難在經中請問佛陀的問題:一、造成我今日這樣無明身心的結在何處?二、如何才能解開?三、如何讓像我一樣的眾生,不必再受輪迴的苦?佛陀回答:「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使眾生輪迴六道生死的無明不在他處,就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

文殊菩薩在經中亦曾說明如何以六根(耳根)作為修行的入手處。「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

就像皮影戲的表演一樣,在幕前會出現各式的男男女女,雖然隨著劇情人物的動作千變萬化,但其實在背後控制的,不過是一根線罷了。如果不去操作這根線的話,這些幻化般的人物也不再動作,一切歸於寂靜。六根也如同這樣,雖然能現出種種妄相,但背後的主導卻是「我執」。如果能見真如本性而消融我執,那麼六根雖然仍有覺照的功能,卻不再攀緣造業。所以在修行上,要將對六塵的攀緣執著,回向到對根性的覺悟上。
 
如何修持 ?
〔理觀〕
 
某些利根或久修者,可以直接從「理觀」─「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來修習。能夠直觀妄想本來是空,而真如本性是我本自具足的,一旦生起這樣智慧的觀照,就能同時產生足夠的定力,而使身、口、意的行為不恣意亂動。

〔事修〕
 
對初學者而言,遇到外境的刺激,要能不反射回應而提起智慧的觀照,是很困難的。所以《楞嚴經》提出了二種前行的準備。一是「持戒」,就是持守前文所提及的四根本戒。二是「持咒」,可以持「楞嚴咒」或「楞嚴咒心」。經由持戒或持咒的前準備,使自己先安定下來,然後再對事情作正確的觀照。

〔離魔難〕
 
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一些磨難與障礙。而在《楞嚴經》中,把所有的魔障,歸類為色、受、想、行、識的五十陰魔。為何把魔障歸類於五蘊?因為:魔從心生,心外無魔。如果將一切現象都包括在真如心內,就沒有所謂的外魔。即使是在修行中遇到的障礙,還是應當從內魔的角度來處理。

雖然禪修的過程中,可能因為對方法不夠專注,身心因此而覺受到一些變化。對於這些現象,應該把它們當作正常的過程,既不貪求它的變化,也不抗拒它。則過一段時間後,這種現象也就消失了。另外,有時候雖然知道對現象不反應也不抗拒,但內心還是不覺安定。此時就把這些逆障,當作無明業障的現行。要從正知見中,去覺照、接納、安忍,不急著馬上轉換用其他的方法,去排遣它。除非是用功的方法有偏差,再請教善知識而加以調整。

《楞嚴經》中的主旨在求事先的不著魔,從日常建立正知見而不著相,就沒有「是魔、非魔」的分別,如此對於一切內外境界的考驗,皆已降伏。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