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077 期
2004.03.20
編輯組
見聞現場來到佈達園
熙嚷市囂中的清涼,在台中市區 ——養慧學苑, 靜謐中帶著活力,內斂中蘊育生機, 它提供了大人與小孩學佛的園地,讓不同面向的生命體驗在此交集發光。 佈達園是兒童佛學實驗課程的初步嘗試,怎麼耕耘培育這片園地? 初春午後,園長見瓚法師談起了佈達園的故事……
說故事的見瓚師父
「見瓚師父,您什麼時候還要再講故事給我們聽?」在佈達園的小朋友心目中,見瓚師父很會說故事。「今天上課,見瓚師父講羅睺羅的故事,師父說:『做人不可以說謊話。』」就是這麼肯定品德的重要,讓見瓚法師在佈達園的教學設計上,堅持佛法與品格教育的融合與深化。
「現在社會上,大家都不敢把某些德行勇敢地說出來,告訴小朋友,為什麼會不敢呢?我們就是要告訴小朋友,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他們的榮譽心很強,也都聽得懂的。」隔著眼鏡,見瓚法師的眼神裡,有著堅定的信心。
大手牽小手,一起來學佛
當初設立佈達園,是因為在幾年開辦佛學研讀班的經驗中發現,年輕的父母常因小孩無人看顧,中斷研讀班的學習。為了讓父母能夠安心上課,養慧學苑便開設了佈達園,年輕的父母來學苑上課時,也順便將小孩子帶來,爸爸媽媽去上課,小朋友到佈達園,彼此都安心,都可以歡喜地學習。
「佈達園剛開始是類似安親的性質,請老師來陪小朋友玩,陪他們做功課。但是,一樣都要在那裡花兩個小時,為什麼不教他們一點東西呢?」見瓚法師笑著說:「於是,法師便邀請老師們一起設計課程,希望在這兩個小時裡,可以讓小朋友有所學習。」每次上課,老師加助教共有三個人,現在已有將近十五個老師加入佈達園的師資陣容。「佈達園老師的資格是,佛學研讀班畢業,對佛法有正知正見,並願意發心陪伴小朋友,我們都歡迎加入。不過,當佈達園的老師,是不輕鬆的哦。」
請進,佈達園的園丁
上半年,佈達園上課期間,老師們每個月都要開教學會議,請設計教案的老師說明如何進行教學,並交流上課經驗或教學技巧。下半年,雖然佈達園不上課,但老師們要準備明年度的教學設計——教案內容、補充資料、輔助教材等,這些準備資料在下半年度就要確定。「佈達園的教案,愈來愈完整,除了經驗的累積外,老師們彼此間的交流與討論,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法師與老師們一起討論,分配單元,不同的老師負責不同的部分。在教學會議時,再請設計教案的老師,跟大家說明教案,大家也一起討論已擬出來的教案,補充其中不足的地方。除了教案,上課期間,老師還要花蠻多時間去補充自己對佛法的認識。」雖然花很多時間,「但是彼此都有學習,小朋友有學習,老師們也有學習,法師們更因為看到大家都有學習,在這過程中成長,內心有一份歡喜。」
佈達園裡學三寶
關於課程,佈達園的教學是以佛法僧做為每年課程的主軸,若能上完三年的課程,對於三寶的認識,就能建立基本卻完整的了解。並且透過一堂講解,一堂活動的教學設計,讓小朋友能有機會與佛法對話,體驗佛法生活化。「雖然我們以佛、法、僧作為三年的主題,但不是全然的分割,只是各有偏重。因為談佛的時候,你不可能不提到佛陀所教導的法,或佛弟子的行誼;相同的,提到法時,你也無法只是單純地說明教義,因為佛陀就是體現法的楷範,僧人是法的傳遞者;而僧人的出現與存在,怎麼能離得開佛陀與佛法呢?」
就認識三寶課程的設計,佈達園的內容有別於佛學研讀班的教學,「悟師父曾就佈達園的情況,指示教學要慢慢來,先讓小朋友練習表達,回到他們的生活上,並透過表達將吸收的東西領納及消化。因此,我們上課的內容設計得很豐富,很廣泛。例如介紹佛的時候,研讀班的教材是直接講釋迦牟尼佛,但,佈達園就不只單純地介紹釋迦牟尼佛,我們會從佛陀的出生、成長、出家、教化等,八相成道講起,然後會介紹十方諸佛,或者各寺廟的佛像。介紹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時,我們讓小朋友捏黏土塑佛,每一堂課完成佛身相好的一小部分,讓小朋友了解,成佛是一個漸進的歷程,不是一步登天,更不可能唾手可得,想成佛,想跟佛陀一樣,也是要不斷地努力,慢慢地改善自己的習慣,增加成佛的資糧。」
〔小小種子來說法〕
除了「佛」的介紹外,「法」的傳遞,其實是佈達園課程裡,一個蠻挑戰的主題。「剛開始上「法」這個單元的時候,老師都跟我說,不知道怎麼講因緣法,十二因緣、四諦這些教理太深太難,如何跟這些小朋友說呢?後來,我們課程設計了「小小種子說法」,從果推因,如一顆大樹的長成,它是從一粒小種子開始,這就是因;但種子成長的過程,需要水、陽光、還有照顧的人,這就是緣。每個小朋友都要種一兩顆綠豆,他們得照顧這顆綠豆,每週將培養皿帶回來,大家一起來看看自己種的綠豆長得如何。當小朋友體會到因為自己的愛心,每天幫綠豆澆水,是綠豆長大的緣時,都非常高興,也很負責。曾經有個小朋友的父母,因為綠豆苗長得較高,坐車來學苑,拿著會不方便,說要剪掉綠豆苗時,小朋友不願意,因為他要告訴師父、老師,說他有照顧這顆綠豆,他是這顆綠豆重要的緣,他要保護小綠豆。」見瓚法師一反之前輕鬆的態度,語重心長地說:「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大人與小孩的價值觀多麼不一樣。大人會因為不方便、不耐煩,要剪掉這顆麻煩的綠豆苗;但小孩經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後,在他的心目中,這顆綠豆苗已經有他存在的意義性,那不是方便或麻煩就可以含括一切的。有時候,需要被教育的,不是小孩,而是大人。」
小朋友來上佈達園後,反而回過頭去帶著大人學習的例子也不在少數,「下課之後,我常常在大殿裡會聽到小朋友跟他的父母說:『媽,老師說,走進大殿的時候,不可以走正門,要從側門進去。』『這個是韋馱菩薩,是我們的護法神,我們也要拜他。』小朋友會將上課所聽到的,跟爸爸媽媽講,而且就照著做。有時候,大人忙,卻因為小孩子喜歡來佈達園,為了帶小孩子來,自己才能持續研讀班的課程,還都沒有缺課呢。」
豐富的佈達園課程,內容廣泛,有些連上過研讀班的父母們,都無法回應小朋友的問題,「常常有研讀班同學跟我說:『怎麼佈達園教得比研讀班的還多。我們可不可以也來上佈達園?』」見瓚法師似乎替這些小朋友感到很驕傲:「因為小孩子回去跟父母報告佈達園上課的內容時,很多研讀班的同學都不知道。」
〔佛門禮儀樣樣學〕
對於小朋友上課的學習,見瓚法師說:「因為佈達園都是混齡上課,如果老師的用詞太過童言童語,有些高年級的小朋友會不耐煩,但情況還好。我們只有在某些分組活動時,會分低、中、高年級,但大部分的時間,還是一起上課,彼此互動,還都很不錯。」就上課內容以佛法為主而言,「有些小朋友,確實不喜歡,感覺到無聊。但正因為他們是來到佛教的寺廟裡,我們就是要給予佛法的學習。世間學的教導,外面已經很多了。介紹佛法,並沒有要他們吃素、出家,而是讓他們熏習佛法,從佛法中學習正確、樂觀、慈悲的人生觀。」
不僅是佛法知識的傳遞,還有許多佛教的儀軌,也陸續加進課程當中,「這學期開始,我們讓小朋友在上課前,打開窗戶,面向大殿的佛陀,一起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向佛陀問訊;下課前,大家一起念三皈依,並且回向、做慈悲觀。來到學苑,小朋友被教導要跟師父告銷假、合掌或問訊。我覺得教導這些非常好,一來他們能理解佛門禮儀,照著做就不會失禮;二來,上課添進這些部分,可以幫助他們攝心,並培養感恩與分享的心。
佈達園並不是正規教育,所以能留下來的孩子是極具善根福報的,我們想讓他們得到什麼,真正吸收到什麼,並不在多而在深入。孩子們肯定學佛是一件快樂有意義的事,學習的歡喜是可以從他們的表達中感受得到。」
家長會不會擔心全都是佛法的課程,而有誤導的情況?「基本上,佈達園招收的對象,是研讀班同學的小孩,他們自己來學佛,也讓小孩來學佛,應該是信任法師們的安排。而且他們自己也可以感受得到,小孩子來到佈達園後的轉變是什麼。目前,大部分家長的回應都是肯定而且支持的。」
播種,就有希望
就目前只招收研讀班同學的小孩,讀了三年就不能再報名的佈達園來說,未來可能的發展是什麼呢?「佈達園並不是憑空迸出來的,他是屬於香光尼僧團志業中的青少年教育,我們會繼續深化並提升佈達園的教學內容與品質,未來可能會漸漸推廣至社區,讓社區的小朋友參與。」
見瓚法師補充一句:「你知道佈達園為什麼要叫做佈達園嗎?當初取名字的時候,老師問我說:『一定要與佛法有關嗎?』我肯定地說一定要。於是想到『佛,Buddha』,對啦!就叫『佈達園』。這個名字很快地取得所有人的認同,因為這是個佛陀教育的園地,所有來到這兒的小朋友,都可以接受佛陀的教育,得到生命自在快樂的方法。既然佈達園是佛陀教育的園地,我們所做的就是播種的工作,播灑佛法的種子在小朋友的心靈中,如果有機會,加點水、施點肥,總有一天,我們會見到佛法在下一代的身心中,茁壯成長,帶給自己、社會環境更善良、美好的未來。」
最後,見瓚法師的臉上,露出如剛插完秧苗的農夫般,踏實而肯定的微笑:「兒童佛學實驗課程,就像播種,是菩薩行。在因緣法中,這是因,我們不問結果,菩薩重視的是「因」,我們將佛法的種子散播出去,盡心地在當下因緣裡努力,只要看到大家能有所學習,就感到很快樂,很值得。」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