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難德的故事



「仇敵見仇敵」這個佛法開示是導師在拘薩羅國時,談到牧人難德而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給孤獨長者有一個叫做難德(Nanda)的牧牛人幫他看管牛群,此牧牛人很富有、有大量財產、大富貴。據說他作為牧牛者,卻以肯尼亞(keṇiya)結髮外道的形象[為掩護] 逃避國王的稅,保護自己的財產。
 
難德經常帶著五種乳製品1去給孤獨長者那裡見導師、聽法,並請求導師去他的住所。導師在等待他智慧成熟的期間都沒有答應。有一天,當知道[難德的智慧] 充分成熟了, [世尊] 就和大比丘僧團一起走路過去,從道路上下來後,進入難德住的地方,在一棵樹下坐下。
 
難德禮敬歡迎導師後,就向以佛陀為首的僧團,邀請供養五種美味乳製品七天。在第七天,導師做完隨喜祝福後,開示了布施論等部分[所組成] 的次第論。講法結束時,難德成就了入流果。
 
佛陀及比丘們離開時,難德捧著導師的缽,陪導師走了很遠的路, [佛陀說:]「停步吧,優婆塞。」命他回去,於是,難德禮敬[導師] 後,就回去了。
 
然而,難德在回去的路上,卻遭到獵人的射殺而死。
 
走在後面的比丘看到了,就對導師說:「尊者,牧牛者難德因您的到來,做了大供養。送別之後, [您] 讓他回去時被殺死了。如果您不來的話,他就不會死了。」
 
導師說:「諸比丘,不論我來還是不來,他往四方(東西南北)或四隨方(東南、東北……)都不免一死。那並非盜賊或敵人所導致的,只不過是眾生內在腐敗、錯誤導向的心的所作所為罷了。」然後,誦出了以下偈頌:
Diso disaṃ yaṃ taṃ kayirā, verī vā pana verinaṃ;
Micchāpaṇihitaṃ cittaṃ, pāpiyo naṃ tato kare.
仇敵見仇敵,冤家碰冤家;
錯誤導向心,危害更為大。
 
彼「仇敵見仇敵」(Diso disaṃ), [是指] 強盜對強盜,「見到後」是餘下[省略] 的文句( 即,仇敵見到仇敵後)
 
「彼對他所作」(yaṃ taṃ kayirā),對方對他造成的不幸與災難。第二句話,也是同樣的意思。意即:彼此為對方的損友、盜賊,對方在子、妻、土地、牲畜等方面,侵害這個人,也如此將自己視為侵害之賊。
 
「或冤家」(verī vā pana),由於某種原因而懷有敵意的冤家,相見後,因自身的暴虐、殘酷,可能會對其造作某些不幸災害,或壓迫妻兒,或毀壞田地,甚至奪取其生命。
 
在十惡業之道上,錯誤安置[自己的行為] 後,「錯誤導向的心對其所作更為惡」(Micchāpaṇihitaṃ cittaṃ, pāpiyo naṃ tato kare)會對這個人產生更大的惡。如上所說的,仇敵見仇敵或冤家對冤家,會帶來如此般的種種苦,或奪取性命。而在不善業上錯誤建立導向的這顆心,不僅帶來今生不幸災害之法,還令自己墮入四惡道十萬輩子,皆無出頭之日。
 
開示結束時,許多人成就了入流果等。開示給大眾帶來了利益。比丘們沒有詢問優婆塞在[過去] 另一世所造的業,因此,導師就沒有講。
 
 

 

1. 五種乳製品:乳、酪、生酥、熟酥、醍醐。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