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果經》的現報利益
六師外道的種種知見

本文依《沙門果經》的主要內容,以六師外道的知見、沙門現報及順序學習、及阿闍世王的無根之信等三部分,說明《沙門果經》。



《沙門果經》是阿闍世王向佛陀請教「沙門果」的一篇實錄。雖然今天有好幾種的不同譯本,但彼此都一致地認為阿闍世王將同樣的問題,「曾詣沙門、婆羅門所,問如是義。」(6)當時在恒河流域一帶的許多宗教師,具有代表性的即是外道六師。六師之中各有一套自己的思想及修行方法,他們是懂得玄思立說和高談大論的哲學家,也有宗教家的領導氣質,不時對隨從講解他的宇宙觀、人生觀,縱使今天看來,他們有的主張和行為近乎荒謬。

六師的生平事蹟、背景資料並不完整,甚至混淆,如長阿含《沙門果經》說「無施,無與,無祭祀法;亦無善惡,無善惡報;無有今世,亦無後世;無父、無母;無天、無化、無眾生;世無沙門、婆羅門平等行者;亦無今世、後世;自身作證,布現他人。諸言有者,皆是虛妄。」(7)是末伽梨瞿舍梨的說法,在長部《沙門果經》卻成了阿耆多翅舍欽婆羅的主張!可見佛教對諸六師的記載早就不甚清楚。不過,如果捨去這些資料不用,想尋獲更為完整的代替品,則顯無對策。

如今只能依循一些現存有限又不完整的文字,去捕捉、揣摩六師思想的概要。以下即依南傳的長部經典的內容來說明。
 
布蘭迦葉(Pūraṇa kassapa)

布蘭迦葉是宿命論者。他認為不須要道德就可獲得了解脫,因此也被認為是無作論者。由於他認為行業不能帶來什麼果報,故而否定造作善惡的因緣。
 
末伽梨瞿舍梨(Makkali Gosālā)

末伽梨瞿舍梨是邪命外道(AjIvaka),思想中提出了個人觀點的宇宙論。由於他的言論,也讓人覺得像一名宿命論者,因其認為整個宇宙都受到固定的命運所控制住。人類不能因智慧、精進等來縮短輪迴,或改變命運。命運掌控了一切,眾生想得解脫也必須經歷一段固定的生死輪迴。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sakambala)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是一名唯物主義者、斷滅論者。以為人的身體死亡之後,隨之一切都消滅無餘。死後沒有心識、投生來世等,也沒有業的果報。
 
波拘陀迦旃延(pakudha kaccāyana)
 
波拘陀迦旃延是靈魂不滅的常見論者。他認為人死了後,有一個永遠不滅的靈魂,因而極端地推論到殺生無罪的地步。他說沒有所謂的「殺生」,因為靈魂本來就不滅,不會受到傷害,也不會被毀壞,因此認為有所謂的「殺生」是不能成立的。
 
尼乾陀若提子(Nigaṇṭha Nāṭapuṭṭa)

尼乾陀若提子是苦行論者,他是耆那教的創始人。巴利傳本說他受四重戒,禁絕涉及一切水。其他傳本,將他放在最後一位來說明,如長阿含《沙門果經》說他自稱「我是一切智人,一切見人盡知無餘。」(8)《佛說寂志果經》說他以虛妄見答:「一切現人有所見者,所得罪福皆是前世之事。因緣愛欲而生,因緣有老病,於是學道有因緣想。因生子孫,然後得道。」(9)
 
薩若毗耶梨弗(sañjaya belaṭṭhapuṭṭa)

薩若毗耶梨弗是一位多疑論者,在反覆不定、模稜兩可中尋找是答案又非答案的人。不會對於當時立場或主要課題有任何的堅定立場,像鰻魚一樣,捉摸不住。因此《寂志果經》就說他「言語無次(是語焉不詳?還是語無倫次?)」。(10)
 
綜論六師思想

綜觀六師的主張,不是執取常見,就是墮入了斷見。布蘭迦葉認為「即使故意造作惡業的人,都沒有造下惡業,更不用說無心做惡的人了。」相信一個恒常不變的「我」,因而認為殺害眾生沒惡業,縱使造了施福等善業也沒用,這一切的一切都與「我」無關,也影響不了「我」。佛陀就說這是大邪見,是黑黑報(惡法惡報)!相對擁有正見的成就者,應該是有施、有報、有福、有父母等的白白報(善法善報)才對!

還有像末伽梨瞿舍梨師的「眾生的煩惱沒有因或緣,也不須要任何因、任何緣,眾生就得清淨。」佛陀因此呵責說,這是愚癡相,「不辨不善,非因而作是說: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所以者何?有因有緣,眾生有垢;有因有緣,眾生清淨。」(11)不過,對象卻換成了富蘭那(即布蘭迦葉 Pūraṇa kassapa)。

註釋書將布蘭迦葉定義為否定業者,否定果報者是阿耆多,而否定業與果報兩者是末伽梨。其實三師都是無因論(ahetukavāda)、無作論(akiriyavāda)及虛無論(naṭṭhikavāda)者。如果有人天天聽聞、思索這些危險的言論而受影響,可能還會隨其倡說:「沒有造作惡業」、「沒有因」、「沒有緣」、「死後一切化為烏有」(12),久之,便養成了根深柢固的邪見!
 
 
【註釋】
(6)《沙門果經》(《大正藏》卷1 ,頁108)。《增壹阿含經》(《大正藏》卷2,頁763):「我昔曾以此義而問他人」。
(7)長阿含《沙門果經》卷17(《大正藏》卷1 ,頁108)。
(8)長阿含《沙門果經》(《大正藏》卷1,頁109)
(9)《佛說寂念果經》(《大正藏》卷1,頁272)
(10)《佛說寂念果經》(《大正藏》卷1,頁271)。
(11)《雜阿含81經》(《大正藏》卷2,頁20)。
(12)菩提比丘編譯.德雄比丘中譯《沙門果經及其註疏》,頁73。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