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培育
25 參與團體的重要



個人與團體彼此互相需要
管理大師杜拉克曾說:「除了少數偉大的藝術家、科學家與運動家,鮮少有人可以單打獨鬥並獲得成效。」杜拉克說得對,個人的力量其實很微薄,一般人只靠一己之力,而想要有所成就,是非常困難的。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結合成一個團體。團體又經過組織分工,有明確的方向,就可以發揮更多倍的力量,而達到預期的目標。
 
個人需要團體的支持,團體也需要個人的努力,如此結合起來的力量才會倍增。如果是一個有信仰的團體,彼此有共同的信念,在修道上有同行的道友,彼此就能相互砥礪而用功。
 
另一方面,在團體裡可以有較多的資源可供應用,例如:衣服、飲食、醫藥、臥具等生活資具,有適當的分配,個人就不必為生活物資而四處奔波。畢竟我們身處於現代的社會中,不似古代印度的苦行僧可以住於樹下、塚間,身著糞掃衣,更不可能沿門托缽乞食,還是必須先讓色身有所安住。
 
古德說:「身安而後道隆。」就是在說明身心安頓之後,修道之功才能有所進展。而身心如何能安住呢?首先,個人學習參與團體,先使生活資具在基本上不虞匱乏,是很重要的。
 
參與團體,實踐菩薩道
當然,參與團體的目的不只為資具的滿足,而是要學習彼此分工,盡心盡力、認真地去做自己的那一份執事,漸漸地便可以肯定自己的所作所為。信心建立後,才能繼續走向下一刻,成佛之道便會慢慢地愈走愈寬廣。
 
教團其實是空性的存在,是由個人組成後才形成「團」。團體會產生什麼力量?這是我們無法事先知道,也無法確定的。但是,如果團體中的每個成員對團體都具有信心,能夠發揮教育社會的功能,它的作用就會非常可觀。如果大眾各行其是,彼此分散,就不可能產生力量。如果我們願意合作,而且使用正確的方法,它就開始往正面的方向去發展。
 
從現在開始,自己栽培自己,真正地投入、參與團體。在人與人的互動中,在種種的歷練裡,看清自己與環境的關係而發展個人的長才,也從個人與個人的溝通之中去接納異己。菩薩道正是這樣一步步走出來的!
 
建立正知見,立定腳跟,那裡就是撐起教團在世間啟動的「支點」,可以使個人與周遭世界為之改觀!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