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宗風與領導管理
35 建立完善的僧眾福利制度



「六和敬」的和合世界
在企業組織裡,對於人才的慰留、撫卹、安養照顧,會提到的幾個面向, 包括:(一)薪資與員工福利;(二)勞資關係與爭議處理;(三)工作安全 與紀律。
 
在佛門裡,個人投入教團而奉獻服務,是佛陀的使者,也是三寶的終身志 工。個人與教團的關係並不屬於勞資關係,而是超越勞資的對待,超越家庭的 倫理層次。僧伽依戒律而共住,而其基本的原則是「六和敬」:(一)身和同 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悅;(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 (六)利和同均。其中的「利合同均」,是指團體的一切福利都由大眾均享, 不偏向於任何人,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和合世界!
 
生歸常住,死歸塔
佛門裡有句話說:「生歸常住,死歸塔。」出家的僧人以佛門為依歸,一 生奉獻,生死完全託付給常住三寶。相對地,常住的職責即是給予僧眾福利以 安養。
 
香光尼僧團對僧眾的福利制度,有老、病、死的福利法規,以及領執的單 金與花彩,還有培訓、進修等人事制度等等。每年結夏安居時,僧團得到居士 們「供僧」的供養金,都是依照律制處置―凡是參與結夏安居的僧眾,在安 居圓滿日,每個人都可以分到一份。也許分到的供養金不多,但看信眾對寺院 的護持,隨宜均分。
 
僧團設立福利制度,同時也有人事部門在關照執行。不論由誰擔任領導者,都得依據法規秉公處理,如此一來,便可保障僧眾的福利,得以安心辦道。然 而,並非每個道場都能建立起人事、福利制度,這還牽涉到該道場原有的傳統, 以及領導者的意願、僧眾的共識與管理的方向等等問題。所以,要建立起完善 的僧伽福利制度並不容易。
 
「常住」或稱「常住三寶」,硬體是指寺院、道場,軟體上是指各部門的 執事人。如果常住的人事不和,或福利法規不健全,僧眾生活資具的獲得或老 病的安養照顧,就有匱乏之虞。有權力者或有與居士結緣者,會得到較多的供 養,其他人可能就只能自求多福了。很多父母親不願意兒女出家,可能也是基 於這樣的理由。
 
佛陀照顧病比丘
在佛教律藏中,有不少地方談到僧團對僧伽身體的照顧。佛陀照顧病比丘 的故事,就被完整地記載於其中。
 
故事是敘述有一位比丘平時對別人漠不關心,認為別的僧眾生病是個人的 事,與他毫不相干。不料,等到他自己生病時,別人也同樣不想照顧他。有一天, 佛陀巡視比丘住處時,看到這位生病的比丘,就幫他清理屎尿穢物,並擦洗身 體,幫忙換上乾淨的衣物。
 
經過這次事件,佛陀呵責大眾說:「比丘無有父母,自不相看,誰看?」 意思是說比丘(出家)無有父母,僧眾彼此不相互照顧,又有誰能照顧呢?佛 陀這樣呵責眾僧,同時,也是在呵責病比丘―相互照顧是僧眾共住的基本態 度。佛陀於是召集比丘制戒:「同活比丘(尼)病,不看者,波逸提。」「同活」是指共住一起,大眾共住,彼此要互相照顧,否則是有過失的。
 
安頓色身,延續慧命
在社會上,一般公司的員工生病,公司會派代表慰問,送些慰問金。在佛 門裡,共住共事的人生病,不只是口頭慰問關心,還必須實際有所行動,就如 佛陀的示範,以照顧自己家人的態度來對待。
 
佛陀為病比丘清理穢物,就如父母親照顧年幼的兒女,他的親身示範是要 告訴僧眾:加入僧團的每一個份子要彼此照顧。
 
我們出家後,脫離了世俗家庭的呵護照料,不再有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 只有彼此相互扶持,給予溫暖,才能讓色身得到安頓;法身慧命也能在無後顧 之憂的前提下,得以延續。這才是建立完善的僧伽制度所要實現的目標。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