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120 期
2015.09.20
釋悟因
教團與社會07 佛陀在地化的弘法原則
領導者的決策可以左右團體的方向,正確的決策對未來的影響更是深遠。
佛教發源於印度,從印度地區的宗教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與佛陀的弘法原則有相當大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即是「在地化」的原則。
因地制宜而持戒
以戒律來說,比丘、比丘尼戒是佛陀對出家弟子制定的行為規範,是弟子要努力遵守的。可是佛陀在律藏裡也說:「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佛陀知道他所制定的戒律,不可能涵蓋所有僧眾的行為,或適用於任何地區,於是強調要因地制宜地來持戒,後世稱此原則為「隨方毘尼」。
佛陀被稱為「一切知者」,並非表示他知道所有世間的事情,而是指佛陀已明白世間諸法皆依因緣生滅的真理,這是佛陀的根本教義,也是佛陀對教團的經營哲學。
由於世間不斷遷變,隨著時光流轉生滅,每個地區由於文化、風俗等因素,而發展出不同的風貌。當佛教傳到中國時,因為印度與中國的生活方式不同,依「隨方毘尼」,而有了中國式教團的生活規範。
因此,「隨方毘尼」的原則,顧名思義,僧團一定要在地化才可能發展。
以當地的語言弘法
另一個佛陀的在地化原則,即是以當地的語言弘法。
佛陀在世時,曾有比丘提問:「僧團比丘到各地弘法,在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語言,是不是應該要統一語言?」那時,佛陀拒絕了這項提議,他說:「比丘啊!用自己的語言學習佛所說的話。」此中,「自己的語言」即是指比丘可用自己的方言來學習佛所說的話。當然,比丘也用自己的方言弘法,進一步地學習當地的語言來度化他人。
為何不規定一種標準的語言來弘法呢?這是因為印度是一個擁有多種方言的民族,很難以一種標準的語言來弘法。另一方面,也由於說法最終的目的是要讓人信解佛法,如果以聽眾不懂的語言宣說法教,那就失去了弘法的意義。
佛教能傳向世界各國,於各地扎根,即是與佛陀的此項語言原則有關。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