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009 期
1987.02.20
黃攀桂
湧泉之歌父親的話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是個生惹人,但對於種出的常識懂得並不少,主要是因為我生長的家庭世代務農,從小就學了做是夫的本事。
我的父親一年到頭都在田裡耕作。我還在的讀書時,碰到假日,父親總要我們下田割草,對正值貪玩年紀的我,那真是件苦差事。但是我不去割,雜草越長越高,妨礙農作物的生長,最後還不是父親一個人要除草。這樣一想,每逢假日,我就毫不遲疑地下田幫忙了。
後來,我們兄弟姐妹相繼長大,在社會也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家庭。心想:不應再讓父親繼續做那些粗活了。何況,隨著年歲老邁,老人家的身體也不允許他再下田耕種。因此,我建議他老人家把那些田放下,在家裡含飴弄孫,也讓我們做子女的心安。
對一生勤奮耕種的父親來說,放下田裡的活兒,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天,天才濛濛亮,依舊扛著鋤頭下田去了。只是他的體力已經不能負荷,常常他就是坐在田埂上,呆望著那一大片田地,然後等到黃昏,再扛著鋤頭回家。
一陣日子後,我們意外地發現,父親已經不再扛著鋤頭出門了,然而他仍是每天早出晚歸,,也不知在忙些什麼?看到他的臉龐更黝黑,限神更光亮,我們心想:父親不知又找到什麼新鮮的活兒?
後來,他提出說要到叫寺院住一段日子,起先我以為他是在寺裡靜養, 內心暗自欣喜。直到有一天,我去看了——他正隨著一群出家師父和工人,忙碌地搬石頭、運水泥......,爬上爬下的,原來那座道場正在興建,父親就在那兒詣的他們做工。當時我內心真是感慨萬千;父親已經六十多歲了,正是出頣養天年的時候,在家裡都無法下田訓種了,那來的精力能在這裡挑磚頭、灌水泥?到底是什麼力量驅使年近古稀的父親,重新拾回年輕時堅強硬朗的活力?
那個晚上,父親和說坐在寺前的台階上聊天。他說:「我們家附近有個龍泉寺,裡頭住了很多師父,以前當我年輕時,常想不通:為什麼那些出家人不到外面找個工作,讓生活過得舒適一些,而甘心待在寺裡做苦工、誦經、禮佛,只為換得清茶淡飯、粗布衣裳?」
「自從住到這寺廟後,我才深深體會:出家人為了弘揚佛教的真理,利益更多的社會大眾,奉獻他們的生命,放下社會名位、學歷,到佛寺發心,這份悲天憫人、犧牲小我的精神,豈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上的!何況為了修行要有成就,他們必須付出此士、農、工、商各行各業更多的血淚!」
「我們是信佛的人,今天雖然無法同師父們一樣過出家的生活,但是,如果我們能盡心盡力護持出家人,使他們能安心修道、弘揚佛法,也就等於和他們做著同樣的工作! 」
昏暗的夜色下,我看不清父親臉部的表情,但我感覺到父親的虔敬、慈愛、莊嚴、篤定......。我倆默然了,良久,父親說:「夜已深了,我們休息吧!」當晚,我徹夜難眠,腦海裡一直盤旋廻盪著父親的話......。
後來,父親過世時,承心志法師幫忙,老人家的喪事的終得料理圓滿。父親的住生﹒讓我思及人生的無常,也更珍惜他老人家先前所曾給我的教誨。在記憶裡,父親心性善良,刻苦勤奮,他給我的教育,常常不只是言語的教訓。在他生前的最後幾年裡,他身體力行地實踐,忠誠護持佛教,儘管別人認為再辛苦的工作,他也甘之如飴。
父親的德行,冥冥之中廣結了很多的善因善緣,更因為父親的庇蔭,我才與出家師父有了深厚的法緣,也在不斷接觸佛法的情況下,我逐漸體悟出蘊育父親生彩的那一份崇高的情操——跨出小我的拘礙,接近更多的眾生,用生命與生活的虔敬去體認,才能得到真
正自在寬濶,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
[編者按]
黃攀桂居士的父親——黃朝全居士,是一位非常虔敬的佛教徒。黃居士繼承其父遺志,對於護教安僧的工作一直是竭心盡力。在護法居士會上,他追述這段學佛的因緣,言語中流露出無盡的孝思。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