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談修學佛法

八十年度香光大專青年學佛營開示



 

永遠要學
 
今天我要和大家談的主題是修學佛法。
 
我為什麼會提這個題目呢?因為自從台灣解嚴以來,社會上輿論紛雜,宗教界也是異說紛紜,莫衷一是,尤其佛教界各說各話,有的甚至說只念一聲佛、一句咒、一句口訣就可以得度,什麼都免了,把聞思修、戒定慧,乃至三藏十二部經都當作揩糞的草紙。當然,若只在經典的文字名相上做學問,窮年鑽故紙,而與自己身心毫無關涉,確實是太可惜;但若以為修道作觀與三藏教典無涉,我懷疑他要以什麼做為知解的基礎,來判斷自他是閉門造車、盲修瞎練,還是大智慧惠能再來?縱使密宗修無上大法,也一定先以通達顯教為一切的基礎,方能以聞思修,入三摩地,知法入法,具足眼目。因此,修學佛法應重視解行相應、三學相資,才能如法。有心學佛的大專青年,對修學佛法的內容、方法應該有所了解,這是我談此題目的動機。
 
修學佛法的主要內容是戒、定、慧三學。三學又名三無漏學,以煩惱是構成發業潤生的禍源,流轉生死,無有了期,只有戒、定、慧三學能對治它,所以稱為三無漏學。三無漏學從學人來說,又分為「有學」和「無學」,凡是福德、智慧尚未圓滿,生死未了,即是「有學」,縱使已有少分智慧,還是「有學」的;只有生死已了,福德、智慧圓滿,梵行已立,所作皆辦,才是「無學」。因此,修學佛法很重要的是修學智慧,智慧的功用在於斷煩惱、出輪迴。
 
<< 以「增上戒學」調伏身心
 
三學之首是戒學,又名「增上戒學」,所謂「增上」是幫助、增強的意思,指由於信仰宗教,將使我們的人格更趨光明祥和,更臻於圓成。「戒」又名「學處」,比丘、比丘尼就有比丘、比丘尼學處;如果學菩薩行,就有菩薩學處。其實各位從小到大都有戒律,不論父母、師長、同學都常告訴我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可以隨便拿,考試的時候不可以作弊,要遵守公共規則,不以可任意傷害別人,要敦親睦鄰,要守望相助等等。凡是人生正常的生活,社會善良的風俗習慣,無不是在確立人與人間正常關係的軌則,這些都是算戒律。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調伏我們的身心,遠離罪惡、顛倒繫縛,,這是世間的正行,即便是世間的賢者,也不能違反這些原則。
 
戒律本來就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只是學佛之後,由於信仰的誠篤,不論在家、出家,更可以佛陀的戒律做為修行的基礎,它一方面去除人性陰暗、顛倒漏習是修學定慧的開始;一方面顯發人性光明智慧,從個人的行為到社會的共處,構成條理秩序,達到和諧安樂,它也是修學定慧的開始。
 
<< 以「增上心學」澄靜心念
 
定又名「增上心學」,是心的專注功夫。每個人多少都有些專注定力,不然我們如何應付日常生活中千變萬化的瑣事,而能保持清醒。
 
定所以名「增上心學」是由於心念純正、澄靜的增上,其所引發超常的經驗,這是精神集中的禪師可能的體驗。佛教雖修定,但不重視定,
不著興很深的定,有時很深的定反倒障礙解脫,佛世時的外道即有這種情況。而現在是標新立異的時代,誇張神通,製造神秘,唯恐不及,藉此顯異惑眾,更是佛所不許!若說顯神通可度很多眾生,可以挽救佛教的衰頹,那麼,我們不妨以另一立場看,不以正法正知見確立眾生眼目,於佛教慧命,於眾生慧命,其助益又在何處?
 
<< 以「增上慧學」啟發智慧
 
什麼是「增上慧學」?前兩天幹訓時,有同學問我:人與人之間應如何相處?相信大家一定有過這種經驗:做事不難,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難。因為人的情緒、思考、念頭一直都在變動中,我舉個例子讓大家驗證一下。現在聽我講課,你們心中有沒有生惱?(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現在只是聽課,沒有什麼好生惱。所以,生惱與情境有關,它不是一直佔據心中,與心不可暫替的,它是在當下的情境裡,由於你的情緒無法安頓而起現行的,只要情境改變,情緒也會跟著改變了。有時情境已改變,我們的情緒卻還停滯在過去的影像中,它也是時刻在變化的。在這變化當中,我們要學著觀照煩惱是如何生起、如何還滅,至少心靈要能有一份清澈。
 
增上慧學是以戒、定為基礎的,其修學次第分為三種: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即經由聞、思、修啟發潛藏的智慧。「聞所成慧」是知解的認識,修學智慧首先要從聞法入手。
 
聞法可以從佛聞,或從佛的弟子,乃至再傳弟子聞,經中說從五人聞法。聞法的目的在經由恭敬虔誠,將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的事理真相,攝入心田,要取得了解;即使要修觀,也要了解「觀」是怎麼一回事,要「觀」什麼?
 
接著是「思」的功夫。孔子也說:「學而不思則罔」,修學佛法在聽聞之後要如理思惟,如果對所學從不加思惟,便不能心領神會,以法攝持身心,則所聽到的只是文字名相,無法建立正確的知見。佛陀所有的教導即在開示我們,使我們悟入佛的知見。所以,一切的修學,都必須和生命對話,回應身心,將所聽聞、思惟的都落實到身心的安頓,這即是「修慧」。就如同剛才所舉的例子,煩惱和心不是不可暫離的,是緣起變化的。既是無常的、變動的,進一步就要思惟它是可以調整、安頓的。因此,對初參而言,修學的重點是放在聞、思慧上,而對老參來說,就要偏重於思、修慧了。
 
以上是對三無漏學作一概括的介紹。修學佛法很重要的是修學智慧,我們目前修學智慧還只是用與生俱來的生得慧,這都是有漏慧。有漏慧尚無法離煩惱,必須經聞思修的加行慧,由加行慧導入無漏慧,無漏慧才能離煩惱、了生死。
 
研讀三藏的方法
 
由剛才的「聞所成慧」再詳細解說。聞可以從耳根聽,佛在世時,弟子們從佛聽聞,佛涅槃後,我們從佛弟子或從經典中攝取,也叫做「聞」。因此現在再就三藏教法的修學方法來與大家介紹。
 
三藏教法即是要詮顯三無漏學。佛在世時,大眾跟隨佛陀修學,依戒律共住,於三藏教法的修學,有的人喜歡多聞,有的好樂論議,有的人則專喜持律,有的好樂水邊林下,僻處靜坐,有的對佛教普及社會的弘化工作較為專長::,漸漸志同道合的人就聚集在一起。到大乘佛教興起以後,已出現有經師、論師、律師、瑜伽師、譬喻師等分別,會有這些區別是正常的,因為人的嗜好、志趣、專才本不一致,研學三藏
的重點就不盡相同,同時以一個人的精力,要對三藏做全面的深入,本來也不容易,所以在專注上,就傾向於某部份,這是在印度早已有的趨勢。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中國的祖師大德們,依個人研學的專長再加闡發,創立了十宗(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即唯識宗、淨土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這些宗派有的著重實踐,有的較重義解,如唯識、天台、華嚴等,較注重義理的闡揚。一般人所認識的大多在哲理的部份,愈探討愈覺其深奧,難以理解。其實那是修觀的境界,祖師大德們為了教導我們,而以文字留存下來,這些只有在觀門的修持上用功,才能徹底了解。我們在現階段的學習上,對於這部份需暫時以信仰心虔敬心、慚愧心,做基礎來了解它,必也生,一切的修學才能漸次深入。「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一切修學的基本心態。
 
<< 研經依次第而顯
 
有句話說「給人一條魚,不如教他捕魚」學習研經對於修學佛法而言是必要的,而三藏的研求方法也各有差異。「經」依次第所顯,「律」依因緣所顯,而「論」是依性相所顯的。因此,研經要依次第而行,「依次第」就是循序漸進的意思。凡是看經、研經,一定要先了解經的段落、架構與文義次第,這樣才能領會整部經的意趣,切勿斷章取義。比如研讀彌陀經,就得從「如是我聞」到最後的「歡喜信受,作禮而去」,如此我們才能了解,佛陀在彌陀經中,所要告訴我們的真意。
 
再舉地藏經來說明,地藏經共十三品,經中記載了許多地藏王菩薩在因地修行的典故。像光目女、婆羅門女即是為了救度墮入惡道的母親,而發願廣度眾生,這些故事敘述的是一個「願」字,也就是將對親人的懷念和不忍,以報恩的心,行菩薩道,把功德迴向給他們,也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親,乃至所有眾生的都能離苦得樂,轉生善趣。在地藏經內我們還可以看到另一個重點:眾生的因果業報不失,輪迴是實,只有發願行菩薩行,才能改造命運。(下期待續)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