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泉之歌
個人與團體



人天生就潛伏著需求團體安全與冀望個人自由的兩種「自然」。

 
生下來的剎那,人就註定要在群體中生存,先是父母、兄弟、姊妹,再是鄰居,稍長還有老師、同學、路上的行人,再是公司老闆、同事、客戶‥‥,甚至睡覺時,還有室友;斷氣後,旁邊也埋著曾相識或不相識者的骨骸,自己也同時是別的屍體永久的鄰居。這樣的經歷最大的成就是:人「習慣」在團體內生存。離群往往變成令人無法忍受的死路,對未經訓練的人來說,可以是極大的恐懼。
 
有趣的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只肉體無法揉碎了和另一個人的攪在一起,就是思想、立場更是千差萬別,即使同在一個團體,受團體的影響也大不相同。
 
澎湃洶湧的個獨性在群體中需求展現自我,「打破藩籬,擁有個人生存時空」。當在群體適應長久或呈現僵化現象時,尤為內心強烈的吶喊。
 
心胸開闊、眼光遠大地觀察大環境,生起慈悲、關愛的願力本不簡單,但客觀而縝密地剖析自己,又談何容易!佛陀一向鼓勵弟子培養器識荷擔眾生的苦難,同時也規定弟子必修的科目:隨時反觀自己的起心動念,於其中體會無常,決定捨與不捨,緣苦眾生而生大悲‥‥。這內外一體的關切,原本是有價值的生命所應然,雖願終身奉此為圭臬,但實踐時,須先突破個己的心理障礙,而逢內、外評估不一致,或價值取向要調整時,尤有椎心的困難。
 
但是不可否認的,個人的才具若不回饋人群,永遠是一堆垃圾,而團體的種種設想若不是為了成就每個獨特的個人,也畢竟是虛幻的架勢。團體與個人間是一場永遠矛盾卻永遠需要協調的拉鋸戰。
 
個人調整自己以配合團體架構完成自我,而團體肯定個人能擁有完整的時空吸取資糧好回饋團體,這應該是僧團永恆的挑戰,但也因這份挑戰而益顯僧團的莊嚴。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