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小探索
摩羯魚



 

「摩羯魚」又稱「摩伽羅魚」,是古人想像中的大魚,魚頭與前肢似羚羊,身體與尾部則呈魚形,同時也是鯨魚、鱷魚、鯊魚、海豚等大魚的別稱。
 
佛經中經常有海上商人,在大海中遇到雙眼如太陽發亮、身體像山高大的海獸,指的就是鯨魚—摩羯魚。西方對這種海獸也不陌生,西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的大將尼亞卡斯(Nearchus)的船艦在海上遇見一群鯨魚,水手們嚇得連船槳都掉了,英勇的尼亞卡斯命令船隻向鯨魚群衝撞過去!滔天巨浪中,戰士們發出狂喊,喇叭也吹得震天價響,鯨魚群慌亂地噴起巨大水柱,水手們也拼命搖槳掀起浪花……。這驚心動魄的人魚大戰很快就分出勝負,鯨魚群悻悻然潛入深海繞道而去,留下一群自以為戰勝大魚而雀躍歡喜的海上戰士。
 
遠古時代,科學知識與航海技術均不發達,因此遇見龐然大物的鯨魚自然會充滿恐慌,將牠想像成害人的水中巨獸。但是在宗教世界裡,這類危害世間的動物,通常會被收服為利益人類的聖獸,所以摩羯魚成為印度神話中水神瓦魯那的坐騎;而佛教也將祂視為迴心向佛的吉祥動物。
 
此外,軍隊的旗幟上有時也會以摩羯魚為標誌,並經常與「卍」字等圖樣一起出現。在巴呼特佛塔,牠被刻在塔門凸樑上,魚頭向內張開大口,魚尾順勢捲起成螺旋渦卷,成為守護佛塔的吉祥獸;而在桑奇,牠則經常出現在塔門門柱的最下端,口中吐出蔓延攀生的蓮花藤蔓,有時身上還載著大象,象徵生命的力量。
 
 
爾時,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以身纏遶須彌山七匝,震動山谷,薄布微雲,渧渧稍雨,尾打大海水,海水波涌至須彌山頂。時忉利天即生念言:「今薄雲微布,渧渧稍雨,海水波涌,乃來至此,將是阿須倫欲來戰鬥,故有此異瑞耳。」爾時,海中諸龍兵眾無數巨億,皆持戈鉾、弓矢、刀劍,重被寶鎧,器仗嚴整,逆與阿須倫共戰。
 
這兩位報信的龍王在雕刻中以五頭龍王的尊貴面貌出現,右手拿蓮花,旁邊坐著妻子與侍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們滑溜無鱗的蛇身了!蜿蜒的蛇身越過石壁,來到門柱與橫樑交界的方格中,正與一位勇士共同對抗邪惡的摩羯魚(makara)。
 
在左右兩個方格的雕刻中(見圖六,頁 82),龍王正與摩羯魚纏身相鬥,魚身的鱗片與光滑的蛇身交織成富有動感的構圖。從激烈的戰鬥看來,這兩條摩羯魚顯然是惡神阿修羅或魔眾的化身,牠們張開血盆大口、吐出巨舌,彷彿一口就能將人吞噬殆盡。
 
但英勇的戰士及時以雙手用力掰開牠的雙顎,並以單腳與全身的重量死命壓住魚身,形成緊張而危險的對峙狀態。這位代表正義的戰士顯然並非印度人,因為他未穿著印度傳統的服裝,在頭上綁著希臘式的飄逸髮帶,穿著緊身的長袖上衣與長褲,腰間紮著布條,腳上穿著長筒靴子,純粹是一副西亞異族的打扮。他面向橫樑中心,頭部微微昂揚,一副士氣高昂的威武儀態,將降魔伏敵的主題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場激烈的爭鬥,隨著蜿蜒的蛇身延伸到左右兩個凸樑上,載浮載沉的蛇體在水中激烈地扭動,洶湧的水波中,烏龜、野雁、魚與鱷魚等海中族類四處走避,深恐被捲入這場戰爭。最奇特的是,兩邊渦卷的上方角落裡還各躲著一個奇怪的小人,一個有著鳥嘴,一個長著獨角,正要從水中爬起。他們應該是藏身在水中準備攻擊龍王的阿修羅兵眾,卻因「邪不勝正」而即將被糾纏的蛇身給捲進去了。
 
最後,雕刻師順勢將蛇身收束成渦卷狀形成凸樑尾端,取代了千篇一律的螺旋藤蔓,這令人激賞的手法暗示著未完結的神話故事,就藏在蜷曲的蛇身之中……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