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馬哈希內觀禪修法簡說



 

近年台灣已為南北傳佛教匯集要地之一,各種南傳禪法漸於台灣盛行,馬哈希內觀禪修即是其中重要一支。以下為編輯組整理馬哈希禪修法門的相關資料,提供大眾對馬哈希禪師及其禪修理論概括的認識。

 ◎大鼓尊者 ──馬哈希尊者
 
尊者於一九O四年出生於緬甸謝坤村,六歲到寺院中接受心智教育,十二歲剃度出家為沙彌,二十歲受戒為比丘。從沙彌時期開始,尊者便孜孜不倦地學習巴利三藏,二十三歲時便通過了初、中、高巴利文佛學的國家考試,獲得政府頒予「最高巴利佛學博士頭銜。」經過四年結夏潛修及一年隨長老的修學之後,尊者弘法的生涯從此廣延發展。

尊者之名 ──馬哈希,源於尊者住在謝坤村中Mahasi寺,maha是「大」的意思,si是「鼓」的意思,亦即該寺因為有一只大鼓而得名。每每尊者說法,寺裡便擊鼓通知大眾,因此,便被尊稱為馬哈希──大鼓尊者。馬哈希尊者曾參與緬甸佛教所舉行的第六次結集,一九五七年,尊者還獲得國家頒贈「最高大哲士」的殊榮。弘法五十年,尊者在一九八二年因突發心臟病而圓寂,享年七十八歲。

尊者一生為人所稱頌,不僅個人在佛學修持上的成就,同時弘傳佛法成果亦是輝煌。戒帝臘、班迪達、恰密等著名大禪師皆是其座下的優秀弟子。尊者法音遍傳歐洲、英國、美國、夏威夷、日本、印度、斯里蘭卡、泰國、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等十餘國家。尊者極力推廣有系統步驟、簡明清晰禪修方法的觀慧,及各國林立分布的馬哈希禪修中心,對後人學佛引導與影響更是源遠流長。

 ◎正念觀照 ──簡介馬哈希內觀禪修法門

馬哈希內觀禪修法門,著力於覺知自身的身心現象,此身心現象總合即為五蘊,身心現象生起的媒介是六根,唯有正念觀照──四念住,方能使禪修者遠離諸苦、超越煩惱、證得涅槃。

修習馬哈希內觀禪修法,一開始即以嚴格的內觀練習來開發正念,並無特定所緣,強調覺照觀察剎那變化的身心現象,並對每一生起的身心現象標識命名,這將可以幫助禪修者更清楚地觀察所緣。因為,內觀的重點不在被觀察的所緣,而在於培育清晰、無執著的覺照力,進一步透視實相,開發內觀智慧。
 
馬哈希的內觀禪修,坐禪部分多從觀照腹部的起伏下手,行禪則觀腳步的「左步」、「右步」;「提起」、「踩下」;「提起、推前、踩下」等等,行禪與坐禪交互進行,欲從最簡單、基本的動作,觀照到身心生滅的真實相。
而在日常生活中,馬哈希法門強調凡所現行,皆要觀照。可以從注意那些比較明顯而且易於覺察的事件開始,如以正念觀照行住坐臥等動作,當手臂舉起,就覺知「舉起、舉起」;如果移動了,就覺知「移動、移動」;身體搖擺,覺知「搖擺、搖擺」。或觀照身心的感受,如感覺到身體僵硬,就覺知觀照「僵硬」;感覺到「冷」、「熱」、「酸」、「麻」、「痛」、「癢」,就觀照「冷」、「熱」、「酸」、「麻」、「痛」、「癢」,如果感到快樂,覺知「快樂」;感到厭煩,覺知「厭煩」。對於內心的念頭,也是以正念作觀,如幻想遇到某人,便覺知「遇到、遇到」;在幻想,覺知「幻想」;正在計畫,便覺知「計畫」。

處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身心現象,無一不是觀照對象,初學時從粗顯易察處入手,漸能對於現行諸法一一觀照。當堅固地證知一切現象都是無常、苦、無我時,就會次第獲得十六觀智,最後將能證得涅槃,得到解脫。
 
◎觀禪為重 ──馬哈希內觀禪修法的特點
 
相較其他禪修法門,馬哈希內觀禪修法較強調三點:
 
一、推廣毗缽舍那觀,直接從止觀同時進展的純內觀下手:現代人生活繁忙、思想龐雜,不僅培育高深定力不易,所培育的定力,在出定後,也很難在日常生活保持。若從止禪下手,既不易轉向觀禪,又容易落入禪定的陷阱。
 
二、鼓勵初學者以腹部起伏為主要所緣:因為以腹部起伏為所緣,容易觀照、辨識,不易掉入昏沉,因此較易獲得專注。而觀照腹部起伏即是觀照風大的特相,因此直下便可觀察法的本質。
 
三、坐禪、行禪相互平衡:參加馬哈希內觀禪修,整日密集坐禪、行禪交互進行,強調坐禪與行禪相互平衡,訓練收攝、守護六根,讓正念安住於一切活動,與日常生活結合,如此可加速五根、五力、七覺支的平衡,促進身心和諧、血液循環通暢等,培育禪修者更強的精進力與耐力。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