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序
是佛非佛、我佛無說



提到塑佛,我總要說說這一幕。台灣早期的佛寺大殿,不像現在那麼明亮,只有佛像的前方一盞五燭光的小燈。一天,天色未亮,法師們正虔誠地做早課。我抬頭仰望佛像,卻望見佛前那盞五燭光的燈圍繞著一群飛蛾,一旁壁虎正虎視眈眈,接著不知哪裡跑來的一隻貓咪,右前腳舉起就猛往佛像的臉上掃過來、掃過去,正毫不猶豫地甩著佛像耳光!

 

我體悟到,修行需要楷範;人身難得,修行要善用人身的智慧,修行要趁早!即便以眼睛攝取的是泥塑木雕的佛像,你對那佛像是有感覺的。當然「塑像」是在雕塑自己心中的佛,讓形象具象呈顯。於是我發願:有朝一日,我要塑一尊佛像。人們看了佛像有感覺,就能引導人們尋找生命的楷範。他找到楷範,也找到個人心中的佛。

 

一如我在紫竹林精舍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說法印,向內向外的雙手在做什麼呢?就是要打開眾生的結,打開世間的結,打開自己苦迫的結,這就是「相應」,你的苦在哪裡,把那個結打開,不是依靠別人,而是自己必須沉靜下來,把結打開。佛像以像來觀心,來表所有佛法,雖是訴說不盡,但是,所以有的這些,都在希望透過「有像」,來看到諸相非相。可是非相,還是要落實在真正的目的,就像標月指觸動你內在的悟性,那麼這個佛像,這個表法,就與你相應了。

 

從民國七十六年開始,高雄紫竹林精舍寶殿動土建築,我與設計師鄧承恩先生、吳進生居士一起合作了紫竹林精舍、香光寺,以及民國九十九年才開光的印儀學苑等三處大殿的佛像。藉著印儀學苑佛像開光的因緣回顧這個過程,內容說的,也只要我們三人塑自己內心的這尊佛的過程。

 

「是佛非佛,我佛無說」,若您看了有所觸動,那也就是說不盡的相應了。

 

 

請閱覽「雜誌影音」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