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義注》選:放逸與不放逸的二朋友的故事
放逸與不放逸的二朋友的故事



放逸中無逸,眾睡中警醒;
智者如駿馬,超越駑馬行。
 
「放逸中無逸」這佛法開示是導師住在揭德林寺時,就兩位朋友比丘而說的。
 
據說他們在導師面前獲得業處後,就去到林野住處。他們其中一個很早就會[ 起來] ,撿來柴火,準備好炭火和鍋,和年輕的沙彌聊天;初夜時,就坐著[ 烤火] 暖身子。另一個不放逸地行沙門法,他告誡那一位:「賢友,不要這樣做,四惡趣就如同是放逸者的家。透過欺詐而令佛陀歡喜,是不可能的。」那一位對這個教誡沒有聽從。另一個就[ 想] 「孺子不可教也。」就不再說他了,只是不放逸地修行沙門法。
 
怠惰的長老在初夜時分[ 烤火] 溫暖身子,在另一位[ 長老] 經行完,進入房間的時候, [ 也跟著] 進去, [ 說] :「大懶漢,你進到林野,就是為了躺在床上睡覺,難道從佛陀面前獲得業處後,不是要起來修習沙門法的嗎?」說完進到自己的住所,躺下就睡了。
 
另一位則在中夜時分休息,後夜時分,起來行沙門法。他如此不放逸而住,不久就證得了連同無礙解的阿羅漢。那一位則只是這樣放逸地虛耗光陰。
 
他們在雨安居結束後,去到導師那裡,禮敬導師過後,坐於一旁。導師與他們互相問候過後,問道:「比丘們,你們是否不放逸地修習了沙門法?你們是否證得了出家義務的頂端?」
 
第一個放逸的比丘就說:
 
「尊者,這個人哪裡稱得上不放逸,自打[ 從您這裡] 回去了後,他就躺著睡覺虛度時光。」
 
「那你呢,比丘?」
 
「尊者,我很早就會[ 起來] 撿來柴火,準備好炭火和鍋,初夜時分,坐著溫暖身子,沒有只是睡覺度日。」
 
然後導師就說他:「你放逸地度日, [ 卻] 說『不放逸』,你把放逸當成了不放逸。」
 
為了再次闡述放逸的過失和不放逸的功德, [ 導師] 說道:「你在我兒子面前,就像一匹遲緩的駑馬,而他在你面前,就像一匹快馬。」說完誦出了以下偈頌:
 
放逸中無逸,眾睡中警醒;
智者如駿馬,超越駑馬行。
 
這「不放逸者」(appamatto),是念已廣大具備不放逸的漏盡者。
 
「於諸放逸者中」(pamattesū),是在失去正念而住的眾生中。
 
「眾睡[ 者] 中」(suttesū)在眾多由於缺乏正念警醒,而在所有儀態中,都昏昏欲睡的人當中。
 
「多警醒」(bahujāgaro),正念廣大,警醒而住。
 
「如[ 較於] 駑馬」(abalassaṃvā),如快速的良種信度馬相較於遲緩的跛腳駑馬一般。
 
「智者」(sumedhaso),最上的智者。
 
[ 智者] 以教言,以及智證超越了那樣[ 放逸] 的人而行(hitvā yāti)。
 
在鈍慧[ 者] 還在為了學會一篇經文而努力時;黠慧者甚至已經學會了一章[ 經文] ,如此般地以教言超越了[ 鈍慧者] 而行。
 
而鈍慧者還在為建造夜間住處、日間住處而努力,以及為誦習學習的業處;黠慧者都已經在早晨進入由別人建造的夜間住處或日間住處修習業處了,捨斷了一切煩惱,從事證得九種出世間法1,如此以智證超越[ 鈍慧者] 而行。應當超越、棄彼而從輪迴中逃脫而行。
 
偈頌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入流果等。
 
 
 
【註釋】
1. 這裡緬甸版巴利原文是:neva lokuttaradhamme,與上下文無法銜接,多倫多大學的Bryan Levman 學者對比PTS 版發現是「navalokuttaradhamme」(九出世間法)。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