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十字路口的僧伽
典範與古董的矛盾

佛教的存續,很重要的關鍵,是僧伽的素質與能力, 僧伽素質與能力影響了佛法能否切實正確傳譯給社會大眾,提供大眾學習典範, 如何提昇僧伽素質?作者以斯里蘭卡佛教現象為例,講明十字路口的僧伽該往何方。



如果僧伽真要尋回重振它的力量和生機,一定要讓出家的戒子知道他們作為僧人的生命意義。這個角色有兩種相悖的要求:從一方面來說,他們要忠於佛陀當年親自宣導正法時的理想,這當中所表達的,統攝了出家理念的旨要。另一方面,他們又要回應現今世間生活的一切,才會覺得寺僧在社群裡,仍擔演著與大眾息息相關的角色。
 
最後一點特別重要。我在前面曾解釋,今天的斯里蘭卡在各方面都正值巨變,後果之一,就是寺僧的地位變得模糊。當一位僧人從正法的角度來評審自己的地位時,他會發覺:自己原則上應該是佛教精神的典範,象徵著給大眾植福的一片「世間功德田」;但當他再看到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時,又會覺得:自己是一件不中用的古董,屬於過去的遺蹟,因而對自己的真正地位深感困惑。許多不協調的信息,繼而引起難以忍受的內心折騰,其中的一個宣洩渠道,就是讓自己徹底歸向傳統的古老地位,扮演為保守派發言和堅決拒絕任何改變的角色。另一條出路,則是直往相反方向走—叛逆所有的傳統,包括正法在內。
 
我相信以上所說的,正是許多年少能幹和聰敏熱誠的僧人,在受訓完畢後,真正投入僧伽生活時所面臨的矛盾。雖然他們很少直說,但只要用心去聽,肯定會聽到他們心底在問:我們從此要過的生活,難道就只是在這個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俗世裡,被丟置一旁,供人們表示虔敬的象徵嗎?每天過著被邊緣化的日子,就只是不斷接受供養、主持唱誦和供奉儀軌,作為人們生活中無關痛癢的宗教裝飾,實際上卻遠離生活中的「真正行動」嗎?我們真的要不停為人們重複宣說他們已聽了不知多少次的講題,全只為了繼續打動他們的一點崇敬心嗎?
 
我深信許多年輕僧人叛逆難調的行為,其實都是他們對自己命運一種沉默的抗議,當中蘊含的信息在訴說:「我們不要再被揉造成某些人心目中特定的形象;不要為迎合社會對我們的看法,而犧牲自己本來應有的精神。」
 
假使能無誤的接收這些信息,便會知道:對年輕僧人最適當的反應,並非惱怒而是慈悲;同時更會深切地覺得要去幫助他們。真正想幫忙僧伽的人,先不要去批評指責,應該盡量嘗試去了解這些年輕僧人的願望,為他們找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讓他們相信,自己所選擇的出家之途是正確的。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僧團長老要重新評核整個僧格養成的過程。
 
不過更重要的,一個僧人雖然要在今天社會中找到有意義的崗位,卻千萬不可以此為藉口,過著違反出家人本有的精神生活。換言之,一個僧人,不應該為了社會名氣,而涉足黨派政治的長期糾紛;也不應變成一個剃了頭的社會工作者,或俗世中所謂科學或藝術的專家。僧侶生活最明顯的特色,就是「離俗出家」,而這個大前提,是永遠不能被置於社會地位之下的。只要是正確行持出家人的生活,便已足夠對社會有所影響。因為這將會不斷提醒大家—應循那個方向走,才會找到人類的真善美。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