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泉之歌
景行長映心中:蓮池大師傳讀後感



 

剛開始讀大師傳記時,內心只是急著趕快把它看完,可是隨著書中的介紹,見瑜被大師的生平事跡深深吸引住了,竟舍不得看那麼快,究竟其吸引力在何處?  
 
一者,奉木主遊方----大師出家後,四處遊方參學,時其母逝世未滿三年,亦即大師之服喪尚未期滿,理不該遠遊,可是大師參學願切,便持其先母木主遊方,每食必供養,居必禮拜,這可見大師念親恩之至深矣。
 
二者,參學不懈不倦--出家的參學有多種,大師採遊方參學。因為當時有許多僧人對「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家無一事,始知虛費草鞋錢。」不重視前二句,只採後二句認為遊方只是徒浪費草鞋錢來掩飾個人的貢高我慢及惰性,於是大師就以自己形單影只四處遊方,不倦不懈,增廣見聞增長智慧,來對當時的僧人,不知自己是否真已歸家,真已無一事,提出呼籲。
 
三者,善用心力----大師遊走四方,至杭州梵村,定居雲棲寺,山民苦於虎患,大師即為其(虎)誦經施食,從此虎患不再。又有一次村中久旱不雨,大師循田念佛,大雨即降。另一次是村民來往之朱橋老是被潮水沖壞而導致多人喪命,大師應村民所求發動建橋,每下一椿持咒百遍,致潮水不至,朱橋順利如期完工。又村中流行瘟疫,蔓延猖獗,大師為此舉辦禳而怯癘法會,法會開始不久,瘟疫蔓延之勢不再,許多奄奄一息者亦復甦了。
 
四者,放生法會----大師生性的仁慈憫物從放生中可見一斑,未出家前就戒殺放生,祭必素,出家後更普勸眾人多行放生,大師的放生先是為生類懺悔、皈依、說法、發四弘誓願,而後回向淨土。
 
略說印象中最深刻的大師事跡如上。為什麼大師的這些事跡行徑令見瑜如此念念不忘?
 
奉母木主遊方,我們要看的,不是大師拿著先母牌位遊走四方,而是大師的背後精神----至誠憶念母親生育撫育養育之恩,這是大師內心的厚德,也是至情至孝的流露。誰言出家之人,割愛辭親剃除鬚髮,謂之不孝?若世間人都能深深的體會大師慎終追遠,善體親心的精神,就能達到以禮治天下了。
 
大師的參學不懈不倦,我們要學的是大師遊方參學的動機與精神----看清自己所要追求的是什麼,不隨波逐流,不顯異惑眾,用自己的身體去力行,一步一步的尋求至上的真理,虛心向學,充實自己,勤行不怠。
 
大師以其心力驅虎患、祈雨、建橋、袪疫,並非顯神通力,招人恭敬,而是本著仁民愛物悲憫蒼生的胸懷,運用心力,祈求佛菩薩威神之力加持,我們要有如大師悲憫的胸懷去行事,並深信佛力不可思議,能有篤定的心力自可召感護佑,不論出家在家學佛,當知一切災殃苦厄的化解,是要有深刻的信仰加上定慧的修養,而大師的心行正是我們修學的楷範。
 
大師的放生不是例行公事的處理,而是對生命的真正尊重,既是生命雖為異類何忍殺而食之,大師說「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因此他透過自己的心力運用人類的語言,為它們說法下菩提種子----「願一切眾生共入佛道」。我們若能深體大師的行願、悲心,人世間的災難、戾氣、怨責,何患不能消弭於無形?
 
讀完大師傳,大師的景行一直回盪心中--是親恩的罔極,是輪回生死的苦難,是真參實學,是佛道的圓成,在在處處無不是見瑜所當學習的,更是天下佛子的楷範。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