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佛教藝術小探索12



 

布施」是將有形的財物或無形的精神資糧施與他人,是人類互助為善的高尚品德之一,對於心靈信仰強烈的印度來說,更是一種傳承久遠的宗教行為。
 
印度人認為「水」是能淨化一切的聖潔之物,因此發展出的布施儀式也與淨水有關。佛典最早在《四分律》〈受戒犍度之一〉中就曾記載,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要 將迦蘭陀竹園布施給佛教僧團時,佛陀便端身正坐,由頻婆娑羅王手持金澡瓶,授水予佛陀而令清淨。由此可知,施者授水給受施者是一種相當古老的布施儀式。
 
此外,《四分律》〈衣犍度〉中還記載了另一個故事。一天,名醫耆婆為佛陀治病時,對佛陀說:「我若治國王,若治大臣,或得一國土,或得一聚落,唯世尊當與我願。」對這求願的要求,佛陀以「我已過於願,不與人願」委婉拒絕,直到耆婆說出這「清淨之願」是希望佛陀以慈愍之心接受一件價值不菲的衣服時,佛陀才勉強答應。於是耆婆手拿澡瓶,以水淨佛手,完成布施。
 
由此可見布施者與受施者之間存在的微妙關係:對布施者而言,是送出「物」,對受施者而言,則是滿足對方的「心靈感受」,因此受施者伸出右手,掌心向上接受 淨水洗滌,除了接受施物之外,也有圓成對方心願的意思。這個故事蘊含了宗教祭祀最原始的概念:「信眾布施或獻祭財物,神明將達成其願望。」只是在此經文 中,耆婆要求的是清淨之願,而世俗人心要求的則是生命的欲望。
 
數百年後,佛像藝術興起,雕刻師從常民生活中取材,設計出許多手印姿態,以表徵佛像的不同屬性。其中,「諸佛菩薩伸出右手,五指併攏,仰掌向下,流注出法 寶或甘露水」的「施願印」、「與願印」即為常見的手印之一。在《大正藏》密教部《諸佛境界攝真實經》中提到:「等三結施諸願印,左手同前,舒右五指仰 掌……是印名為能令圓滿一切眾生所愛樂印,能滿眾生一切願故。」不僅如此,印度教的吉祥女神也有流瀉出金銀珠寶的相同手勢,因此我們推測「施願印」的前 身,應該就是從古老的授水布施儀式而來。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