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索引



Symbols
《八事七十義》
《現觀莊嚴論》的大意 5
 
《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乘行者一定要讀,其他經典都是它的支分 46
是大乘的重點 46
 
《般若經》
若廣行及深見的法都有講,而且都有完整,這樣的《般若波羅蜜多經》要常常讀或禮拜 46
 
《般若攝頌》
《般若經》中完整講深見廣行法最短的一部 46
即《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46
 
《般若月燈經》
隱意講得不完整或根本沒有講之例子 4
 
《佛典漢譯之研究》
說明《心經》度一切苦厄的來源 22
 
《廣論》
家中最起碼要有《般若攝頌》 46
宗大師引《入中論》的偈頌,並立科判為入真實義之次第 31
 
《華嚴經》
為《入行論》的根據 4
直接顯示廣行的法 4
 
《金剛經》
此經功德殊勝的原因在於眾生透過此經找到輪迴的因 10
讀此經時要想自己就是須菩提 11
講到無相布施,雖然布施度是方便的法,但是當布施度圓滿時,完全無限廣大地能作到,要一點都不執著 19
修布施時,要無相布施,等於布施時要三輪體空,一點都不要執著 11
 
《俱舍論》
無為法只有三個,虛空,擇滅,非擇滅 16
 
《明義釋》
解釋《現觀莊嚴論》 4
 
《菩提心釋》
勝義諦是不離開世俗諦,勝義諦跟世俗諦不是異 27
 
《入行論》
第八品講的如何修自他相換,這時候有用到空性的道理來去除我愛執 11
修自他換的法要有空正見,若無空正見,大悲心無法修得圓滿19
 
《入中論》
第十一品講到的,成佛怎麼與空性連接 6
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 31
世俗諦是方便,勝義諦是方便所生19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先要了解空性,再了解細的世俗諦25
宗大師引《入中論》的偈頌,並立科判為明求解脫者當先破自性我 31
 
《四百論》
乃至對空性有一點疑,其功德能令墮三惡道無量無邊的惡業變成灰燼 11
 
《現觀莊嚴論》
跟三佛母經一樣 4
將三佛母經隱意顯示出來 4
將三個佛母經的內容更清楚明顯地講出來 4
所應破的真實存在或自性成立,這些不是原來有而將它們破除,它們原就沒有 33
 
《心經》
「心」指所有般若經的核心要義之濃縮 9
讀此經時要想自己就是舍利子 11
講從資糧道到十地菩薩,他們怎樣修行空性 21
講的內容是菩薩如何修具足一切勝相的空正見 10
將般若波羅蜜多重點濃縮地講出來者 9
菩薩從資糧道到快成佛,中間差了三大阿僧祇劫,這些階段都可以接觸此經 5
是修好了下士道及中士道的法之後所修的上士道的法 7
所講的智慧是智慧跟方便中的智慧,或福德資糧及智慧資糧的這種智慧 9
要達到中觀應成派的程度才能了解43
以隱藏的角度講廣行法,但不完整 4
中觀應成派認為它是了義經 19
中觀自續派認為它是不了義 32
中觀自續派要加真實中或勝義中沒有自性,不能直接講五蘊體性皆空 32
中觀自續派以為一切法有自性有體性,所以《心經》講五蘊體性皆空,故是不了義 32
 
《心經》的層次
粗的煩惱降伏了,才能處理到細的執著 8
是上士道的法 8
 
《心經》譯文校勘
善男子譯得不夠好,應用一個可含括男女的詞,如善士 20
玄奘版不增不減顛倒了,應該先不減再不增,這樣跟前面才能對得起來 34
玄奘版度一切苦厄,在敦煌版及藏文版中沒有 22
這裡的相應該是無相,否定詞沒有標出來,有點怪 34
 
《修次中篇》
講具足一切勝相的空正見,不是一般的空正見,《心經》的空見亦然 10
 
《中觀寶鬘論》
 
《心經》
若與此經對比的話,可知五蘊應有「也」字 15
講補特伽羅無我,主要先講補特伽羅依五蘊安立的,講法無我時,則講連五蘊也是空 15
 
《中論》
從第一品至廿七品,從不同的角度都是空 15
 
Z
八大菩薩
對大乘法的弘揚特別有責任 15
 
般若波羅蜜多
指空正見,是具足一切勝相的空正見 10
 
比量
要靠現量 16
 
不落二邊
表示空性在,世俗諦也在 24
 
超過顛倒
顛倒也是指執著心,超過表示連執著心的習氣也去除 45
 
成佛
也講空性,即無所得 43
 
成佛時的境界
心無障礙,無有恐怖,超過顛倒,究竟涅槃 44
 
大乘的法
主要是菩提心及空正見 3
 
大乘佛教徒
一定要讀《般若波羅蜜多經》 46
 
大密咒
很迅速地以智慧到彼岸的特質,智慧能夠到彼岸的特色 48
 
大明咒
去除一切的無明,一下子可以解決的特色,有此能量 48
 
得不得
不得為將來要得到的,也有一些事情。或是我將來永遠不要得到,永遠遠離的,也有一些事 37
得是現在有得到的,現在有一個事情 37
 
度一切苦厄
點出了空性的作用 22
 
敦煌版
幾乎與藏文版一樣 7
 
敦煌版不同之處
觀察照見五蘊也體性空,中文沒有「亦」字。藏文版有 15
 
煩惱
粗糙的煩惱先減少,才會觀察到細的執著 8
 
分別心的顯現境
靠現量的顯現境 16
 
佛法
為了究竟樂的追求,其成辦的方法即是法 2
 
佛教的樂
是堅固的,心胸非常廣大,由智慧來的 1
是解脫的,故比三界中的樂更穩定及究竟 1
 
佛經
分為三種,一個是佛親口開示的,二者是佛未親口說而是以神通加持力而開示的,三者是佛對如何結集所作的交待 12
 
根本定中
就是去除執著心 36
 
見道位修空性
一切法是所依,後面八個講的都是能依 32
 
講動作上
無得跟無不得 37
 
講對境
從空中無色一直到四聖諦 37
 
講空性法
將菩薩五道怎麼修空性都講到就算完整 5
 
講有境
無智 37
 
距離感有二種
想世俗諦時,特別與勝義諦有距離的感覺。想勝義諦時,與世俗諦也有個距離感 26
 
把執著打破,才可以叫空 7
當最細的執著去除時,才可以叫空 8
完全沒有執著才叫作空 7
 
空即是色
空的道理下面才存在色法 52
所以不先講這句因為若這樣修會變得更執著 25
在無自性的狀態下,色法才能存在52
 
空性
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我們有一個執著,它在那裡,感覺它有它自己,將此感覺破除,就叫空性 24
對境上最有力的是空性的法。有境中最有力的為本來性或光明心 2
講空性的經肯定是大乘佛教徒認可的經典 3
 
空性的功德大
原因在於佛一直想解決眾生輪迴的根,因此當眾生認真朝這個方向時,佛最歡喜 10
 
空性的推理
要透過《中論》,《入中論》及宗大師的《廣論》而學習 43
 
空性的修學
二諦必須先要存在,再談二諦有無距離 25
 
空性的重要
不了解空性,沒有空正見的話,無法斷除煩惱障,更別說斷所知障了 19
世俗諦的法,要作到非常圓滿,完全要靠空正見的力量 19
世俗諦要圓滿要依賴勝義諦,勝義諦要圓滿要依賴世俗諦 19
 
空正見的重要
沒有它的話,連世俗諦的法也無法修得好 19
沒有它的話,無法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 19
中觀應成派認為,沒有空性的話,連世俗諦的法也無法修得圓滿 19
 
空正見正確的標準
緣起的道理有沒有用得圓滿 19
 
恐怖
其來源是執著 44
 
夢想
即無明或執著心的意思 45
 
密乘
最有力的心,連接對境上最微細的空性之修法 2
 
能除一切諸苦之咒
連苦的因或苦的根,一切苦能夠一下子去除,有此作用或特質48
 
能到彼岸
是未成佛之前的般若波羅蜜多 9
 
人天增上生
若順緣,則是佛法。若不順則不是佛法 2
 
如幻化
是否定實有,真實存在否定後,它的存在是叫作如幻化 52
 
入空性根本定
若有色法的話,那就有執著心 37
 
三佛母經
大般若經是般若十萬頌 4
跟《現觀莊嚴論》內容是一樣的 4
為《現觀莊嚴論》的根據 4
小般若經為般若八千頌 4
中般若經是般若二萬五千頌 4
 
三界中的樂
為修行的順緣,算是一個階梯 2
 
三輪體空
須要藉著智慧才能作到 11
 
色不異空
是為了將色跟色法上的空性之間距離感破除而講 24
這時空性已認出來了,色法存在,空性也存在,二個都存在。但想的時候二者有距離感,將距離感破除才講色不異空24
 
色不異空與空不異色
為破除二種距離感 26
 
色即是空
講這句話時,行者才認出空性 24
意思是色法雖然顯現有自性,但實際上它就是空,它完全沒有自性 24
 
色即是空與空即是色
就是先認出二諦 25
我們執著心很強,先將它破除,破除後還要將它糾正過來,不可因破除而落斷邊,故破了再救回來 25
專講色法看起來有自性,但是一直觀察時,就找不到它自己,所以色即是空 52
 
色無色界的樂
只是暫時沒有煩惱,不是智慧的力量 1
 
善男子善女人
表示有大乘種姓 20
 
勝義諦與世俗諦
存在時,不應有距離感 24
以是非的角度,它們是相違 51
以有無的角度來說,它們完全是相屬或一體 51
 
勝義簡別
前後有二處。一是五蘊體性這個詞,另一個是空中這個詞 32
 
世間樂與出世間樂
世間的樂只是利用,不是真正的追求,真正的追求是解脫 2
有了色無色界的基礎,才有佛教究竟的解脫樂 2
 
所到彼岸
是已成佛的般若波羅蜜多 9
 
體性皆空這一句
中觀自續派認為它是不了義 32
 
體性一
體性異表示根本沒有關係,從反面講因為二者不是異,就叫體性一 53
 
穩定的樂
要超越輪迴,輪迴中沒有一個穩定的 2
 
無等等咒
無等是佛的果位,這個法才能達成與佛平等的果位 48
 
無垢
有為法上不好的一面不是它自己 34
 
無減
壞的如輪迴會減低或會結束,它不是自己方面成立的 34
 
無恐怖
因為沒有執著故,障礙即執著 44
 
無離垢
有為法上好的一面不是它自己 34
 
無滅
滅的時候也不是自己而滅 34
 
無上咒
沒有比此法更殊勝者 48
 
無生
一切有為法剛開始會生,這個生完全不是自己而生 34
 
無所得故
菩薩可以成佛是因為佛本身沒有自性 43
是可以成佛的理由上面講空性,它不是無學道時所修的另一種空性 44
意思是所得到的佛果位是沒有自性43
 
無為法
都依靠有為法 16
肯定沒有離開有為法。有為法與無為法肯定是體性一,原因在此 53
是分別心的顯現境 17
所依的都是有為法。沒有有為法,不可能有無為法 53
 
無相
每個法有其特質,稱為相,有的是共,有的是不共,不管共或不共的特質,都沒有自性 33
相即性相,即特質 34
 
無增
好的部分如滅道會增長,具穩定性的,它也不是自己方面成立的 34
 
無障礙
是心不為執著心蓋住 44
 
五根識的樂
其實是壞苦 1
 
五蘊
有為法的總集 15
 
五蘊空
一切的有為法空 15
 
五蘊體性悉皆是空
這句自續也以為它不了義 32
 
五蘊也自性空
裡面包括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 20
這種道理包含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 16
 
顯示講空性
這種經被稱為般若波羅蜜經 4
 
顯示講空性的經典
有二種,一者有隱藏廣行的法,一者沒有 4
 
現量與比量
有現量才有後面的分別 16
 
現證空性
是全面的,故以八個角度講 32
 
相違
有很多角度,是非的角度相違,有無的角度相違 51
 
小乘大乘的法
大乘認為解脫並非是心續斷掉,認為心續斷掉是不對的 16
區別在於講或不講空性 2
若是否認空性的法,就屬於小乘的佛教,講空性者為大乘 2
小乘佛教認為滅諦就是心續斷掉了,大乘不認同 16
 
修道時
在根本定中,時間很長,空中的意思是時間很長 36
 
修慧
嚴格講,觀的時候才叫修慧 10
 
修空性的次第
必須先講色即是空與空即是色,之後才可以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24
 
修空性只有三段
資糧道與加行道為一段,見道為一段,修道為一段 43
 
修學空性
從見道開始,所緣及行相上都一樣,修的都是心上的空性 38
 
序分
排序時,先寫大比丘,之後才寫菩薩,因為對佛法留在世間,大比丘更重要 14
 
玄奘版
與鳩摩羅什譯的比較接近 7
 
玄奘版不共之處
不增不減顛倒了,應該先不減再不增,這樣跟前面才能對得起來 34
藏文有「亦」字,觀察照見五蘊也體性空,中文沒有「亦」字15
多夢想一詞,意即無明或執著心 45
觀察空性的次第不同 23
沒有觀自在菩薩的結語 48
沒有觀自在菩薩的總答 21
沒有舍利子請問的這一句,但有回答的部分 20
沒有體性一字,但後面用「空中」32
沒有序分與流通分 48
三種佛經中,只具佛神力加持所作的開示,其餘二種從缺 13
相應該是無相,否定詞沒有譯出來34
只具佛神通力加持而開示的佛經 13
 
學習空性的次第
先要了解色即是空,才能了解空即是色的道理 26
 
隱藏的廣行法
有二種,一者道次第講得完整,一者講得不完整 4
 
有為法
可以全部歸入五蘊 17
 
有為法若空
無為法更是空 15
 
有為法無為法
從是非的角度講相違 51
從有無的角度看,二個都存在,而且體性是一 51
 
有有為法
才有無為法 17
 
欲界的樂
是在色聲香味觸上的追求 1
 
緣起
是成立空性的正因王 19
 
緣起觀待
這個道理通的時候,從那裡執著心就破了 19
 
障礙與恐怖
按自續派的角度解釋,無障礙故無有恐怖,無有恐怖為煩惱障,無障礙為所知障 44
中觀應成派認為二者都是煩惱障 45
中觀自續派認為前面的是所知障,後面的是煩惱障 45
自續派以為無有恐怖為煩惱障,無障礙為所知障 44
 
照見五蘊皆空
可以含蓋後面所有空性的道理 23
它並沒有講空正要精純正確的道理,它主要是含攝所有空性的道理 23
 
真正的樂
是第六意識這兒取的 1
 
中觀宗
又有自續派與應成派,二者差別很微細 43
 
眾生可以成佛
原因是佛是沒有自性 43
 
資糧道與加行道
講精確地認識空性,但沒有講去除執著心,因為尚未到這個層次 36
空即是色不落斷邊 24
其修行的結果是現證空性 35
色不異空時,空已存在了,才能講色不異空 24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二句是不落斷邊及不落常邊 23
色即是空不落常邊 23
色即是空時,空還未了解,行者將認它出來 24
行者最主要是聞與思 27
修空性可分為二個階段,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後才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23
修學的重點是透過廣大聞思,對空性達到非常正確精純 23
屬於分別心的階段 27
 
Facebook
觀看本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