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109 期
2012.06.20
釋悟因
出版序什麼都要唱
有若無,睡眼惺忪的家屬一旁發楞,在引磬木魚與連綿不斷的誦經聲中,應該沒有人會注意到,當我起腔「南無」時,那兩個字千迴百轉,有著它特殊的信仰音律。
佛教好像要處理的是死亡的終極議題,卻又要人們在日常裡,去感觸、去衡量。因此,為了厚理性而輕感情,所謂「人道是傷春悲秋不長進」,必須跟文學、繪畫、音樂等劃清界線的修煉,佛教並不只有這條路徑。「會則事同一家,不會萬別千差;不會事同一家,會則萬別千差。」佛陀拈花,迦葉笑而默然的淡蕩恬靜,與簡樸乾淨的阿含一脈相承,我的體會是:若能回一念,輪迴可以在任何一刻切斷,顧盼之間,觸處即菩提。尋常風景中,卻因著文學、繪畫、藝術、音樂、信仰之異而異,浮想聯翩出不同的生命風采。這是精采,人當有這樣相互欣賞的寬闊心胸。
中國大陸於解放之初,曾組織唱戲的藝人上課認字。由於政治立場向蘇聯一片倒,課堂上時常提到列寧、斯大林。有位藝人一直在打盹,忽然睜開眼睛問:「列寧是唱什麼的?」人,不一定認得全世界,卻不能不認識自己。自己的心安不安,要知道;如何安心,要找方法。有時只要坐下,深呼吸幾次,大劫難也能化了。但還是要不斷栽培自己,學習長進,關鍵是「學什麼?」學無止境,終身學習。佛教說:菩薩學處當在「五明」中學,充實涵養,「人世一大夢,俯仰百變,無足怪也。」橫遭磨難時,這些修為才能化作一盞燈火,慰藉暗夜的心靈深處;或凝成利刃,捍衛自己的信念。
這是一張梵唄專輯,幾首單曲,韻律很單純,音樂製作人與編曲用心演繹音樂性不高的宗教曲韻,刻劃佛教音樂在現代的時代性。你跟著唱幾遍就能學會,但不要輕忽偈頌的內容,那需要你沉吟潛思,用功—就是一遍再一遍地回到生命原點,喚醒內在的覺性。
套用前面所舉的例子,或問:「悟因是唱什麼的?」答曰:「什麼都要唱。」要唱出生命的一個故事、一個景象、一種心情或一些感受。
Facebook